魯迅的《阿Q正傳》裡有這這一段文字:
這拳頭還未打到身上,已經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蹌蹌踉踉地跌進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君子動口不動手!”阿Q歪著頭說。王胡似乎不是君子,並不理會,一連給他碰了五下,又用力一推,使阿Q跌出六尺多遠,這才滿足地走了。
阿Q眼看就要大吃苦頭,“好漢不吃眼前虧”,便設法避免遭皮肉之苦,竟然說出“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一句話當做擋箭牌,衝著王胡說,從阿Q的嘴說出來也顯得很滑稽。
“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句諺語,這是句就連阿Q都可以張口就來的諺語。漢語裡面有很多的諺語,並且是自古就有的。《史記》裡面就有很多古諺,像:“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等。能夠說諺語是人們根據自己對自然界、對社會和人生的真實感受發出來的,是在它使用過程中不斷加以凝練,而且廣泛地流行開來,能夠表達出一個相對完整意義的短句。它們具體來源於何時何地,是什麼人創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們之間互相口耳相傳,歷久不衰,它們是相對穩定的,還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一個諺語常常有好幾個說法。
諺語常常又叫俗語,像《紅樓夢》中的兩段:
紫鵑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說,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是‘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況這裡自老太太、太太起,那個不疼姑娘?”(82回)
那劉姥姥先聽很艱難,只當是沒想頭了,心裡便突突的;後來聽見給她二十兩,喜的又渾身發癢起來,說道:“噯,我也是知道艱難的。但俗話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第6回)
所說的“俗話說的”實際上也就是諺語。有很多人認為諺語和俗語有異,應有一些區別。即使有些區別,那其實也是大同小異。拿具體的一句話而說,還很難定個界限,說哪個就是諺語,哪個就一定是俗語,像“這山望著那山高”、“人怕出名豬怕壯”、“淹死都是會水的”、“好了傷疤忘了疼”等等。
說話、寫文章運用諺語或者俗語,都能帶來相當好的修飾效果。像上面說到的《紅樓夢》裡的劉姥姥,出口說話生動形象,也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與特點。又像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有一句話:“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運用諺語來說明一個道理,不僅活潑生動而且準確貼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