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人們通常喜歡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來形容行業頗多,形容人無論幹那行,只要經過自身不斷的刻苦鑽研,都可以有所成就。
為何人們非要取用三百六十行,而不是以三百五十行或者三百七十行等數來形容行業的多呢?
根據考查,“三百六十行”文字始出於明嘉靖年間,文學家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一書,作者用“三百六十行”來明確表示明代的各行各業大比宋時的多。在這之前,我們的祖先早就習慣“三十六”這個數來表示很多之意。早在兩千多年之前的《南齊書·王敬則傳》,就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策”這一說。之後有人還經常借用“三十六”數來作為基數來與某數相乘,用來表示比三十六更多的含義,像《西遊記》時說到的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道家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很明顯,七十二、三百六十全是三十六的倍數。而清末徐珂撰寫的《清稗類鈔·農商類》裡面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反其分工而約計之,日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數而言。”依照這樣的看法,三百六十行只是廣意指各行各業的統稱,是一個虛數而不是個實數。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農曆一年為三百六十天,每天學一行或者幹一行,整年就能學成或者幹成三百六十行。或是說,一個人至多也僅可從學或者幹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則就是借用三百六十天而來的,它是一個整數。另有的認為圓周共計三百六十度,這些是西亞兩河流域人發現的,從古至今世界通用。“三百六十”從時間上跟空間上來看,全是整數。“三百六十行”有天下全部行業的含意,上下左右和古往今來的行業全都包括進去。此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