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名的山中除了優美的風光之外,還有更加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誘人的歷史和傳說。四大名山的名稱分別與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直接掛上了鉤,傳說非常豐富,殿堂建築等好多人文景觀亦不斷出現,又因為名山原來有的美景,便使得登山朝拜的佛教教徒不斷。自明代起,民間便有了“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等說法。五臺山在山西省五臺縣東北方向,方圓250公里內,由望海峰、錦繡峰、掛月峰、月鬥峰與翠巖峰五座山峰所環抱而形成的,峰頂都很平坦寬廣,好象五座土壘的高臺,因此稱為“五臺”。拿五臺山與佛教的文殊菩薩共同聯絡起來是根據兩部佛經之中的記載。《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7說,文殊菩薩的確居住在清涼山這一說法。《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說,文殊卻是居住在五頂山。唐朝華嚴宗澄觀國師在編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時,確切地把佛經上所說的清涼山、五頂山與五臺山之間劃了等號。他這樣說道,五臺山上堅冰中有的常年不化,即便盛夏,山上也會有飛雪的日子,根本不可能有炎暑的感覺,因此又叫清涼山。至於五臺山的那五個像壘土之臺的山峰,不僅是佛教五方如來之座,而且是文殊菩薩頂面有五髻來表示智慧圓滿的象徵。自此之後,五臺山便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菩薩之說法的道場,來者日眾,於是便逐漸成為佛教中的一大名山。
普陀山就是浙江省普陀縣舟山群島之中的一座小島,面積大概1275平方公里。傳說唐代大中元年時期(公元847年)有一位印度和尚來到這兒,他在潮音洞前親眼看見觀音菩薩現身這一說法,而且得到了觀音菩薩所給的七色寶石。唐太宗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一位僧人慧萼自五臺山禮請到觀音一尊,回國時搬在普陀山因大風阻擋不可以前進。傳說慧萼找觀音請示,得到了觀音不想去日本的答案,所以就在潮音洞前面的紫竹林中給觀音像修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北宋時期神宗元三年(公元1080年)王舜封出使到朝鮮,途中遇到特大風浪,他於是遙望潮音洞前跪拜祈禱平安渡海。後來王舜封便把這件事報告給了皇帝,皇帝特別賜名叫“寶陀觀音寺”。自此普陀山便名聲遠揚。根據中國佛教的傳說,觀音的誕辰日是二月十九日(農曆,下同),成道日為六月十九日,進山修道日為九月十九日,在每年二、六、九這三個月,普陀山都會有香會,除了有中國各地的佛教徒之外,日本、朝鮮、東南亞的佛門信徒也經常不遠千里來到此地。
峨眉山位於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方向。傳說古時有一位名叫蒲翁的老人進山採藥,他看到了普賢菩薩的顯現。在北宋初年,當地又有很多次普賢菩薩顯相的傳說。宋太祖便派人前去峨眉山上塑造普賢菩薩像。宋太宗在太平興國五年時期(公元980年),官方再次主持在山上鑄建了大型普賢銅像,並且把山上原來有的白水寺改名為白水普賢寺。自此,峨眉山便成為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佛教徒誠心地嚮往的佛教名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地區。佛教傳說中,釋迦摩尼逝世之後1500年,地藏菩薩降生在新羅國(在今朝鮮中部)作王子,叫金喬覺,後來削髮出家,叫地藏比丘。唐高宗時期,金地藏親自渡海來到中國,來到九華山苦修。他在99歲時坐化時,肉身沒壞。傳說山上的“月(肉)身菩薩殿”,便是地藏的成道之處。自明代時起,人們用金地藏作地藏菩薩的化身用來崇拜,九華山便成了地藏菩薩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