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做個家庭小實驗,把洗淨的新鮮黃瓜或者白菜控幹水分後切成小塊放入盤中,然後撒上一些食鹽。一段時間後再來看,蔬菜變蔫了,同時盤子裡有了許多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水分子有一個特徵,它極喜歡與鹽交朋友。如果我們用半透膜(一種能夠允許某些大分子如水分子透過,但不允許其它分子透過的薄膜)把不同濃度的兩種食鹽水分隔開,則水分子就不斷地由稀鹽水那一側,向濃鹽水那側滲透,最後兩側濃度相等。
由於水分子的這個特點,造成了帶鹽蔬菜中的水分就不斷滲透出來的現象。莊稼的生長是依靠它的根部不斷地從泥土中吸取水分,並且利用水把土壤中的氧分吸收並輸送到莖和葉子中去,海水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如果用海水灌溉莊稼,海水中的鹽就會隨水一起被莊稼的根部吸收,莊稼自身很難把體內的大量鹽分排送到體外去,因此出現了莊稼體內液體中含鹽量高於莊稼表面的量,最終導致莊稼體內的水分不斷向外滲透,造成養分損失,葉片變黃及枯萎,最終莊稼因脫水而死亡。故此農民就不用海水澆灌莊稼。
鹽既能夠造成植物中的水分流失,又能夠把細胞的水分脫走,因此人們利用鹽的這一特點用食鹽水把蛋、肉、魚等醃泡起來,促使細菌和黴菌裡面的水分不斷向外滲出,造成細菌和黴菌因大量缺水而死亡,避免了食物的腐爛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