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用猴子作為太空實驗?

猴子是靈長目動物的俗稱。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國家會把猴子用於太空探索任務,包括美國和法國。而首隻被派往參與太空探索的猴子是Albert II,它加入美國於1949年6月14日發射的V2火箭。

儘管人們已經取得了長期載人航天經驗,但仍有許多問題還不完全清楚。為了保證宇航員在空中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目前很多國家制定了生命科學飛行實驗計劃。用於這方面研究的生物衛星相當於一個空間生物實驗室,可研究失重、超重和其它空間環境對生物生長、發育、代謝、遺傳等方面的影響及其防護措施,能揭示在地面條件下發現不了的生物問題。人們曾用昆蟲、蛙、白鼠、兔、狗等做過實驗。在載人航天深入進行階段,科學家們發現猴子的生理學和解剖學特性,除了心血管資料外,都可推斷到人身上。這樣大家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到猴子身上來了。1985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時,攜帶了兩隻猴子和一批老鼠,進一步在空間進行生物學實驗。

1987年,蘇聯發射衛星,決定用2只猴子來進行心血管、半規管功能、高階神經活動、骨骼肌和生物節律等研究。他們把每隻猴子裝在一個圓筒形座艙內。在飛行中,供氧和排除二氧化碳是由聯合空氣再生系統來實現的。座艙中環境引數都有一定要求,保持艙內一定的溫度、溼度、氧和二氧化碳。食品是一種半液體的糊狀物,每天供給兩次,成分包括酪蛋白、黃油、植物油、大

米、大麥粉、土豆澱粉、糖、蘋果、葡萄乾、蛋、茶、鹽和維生素混合物。整個過程用各種儀器對猴子的體溫、心率、腿肌肌電

圖、所消耗的食物和果汁的量以及操作活動等進行監測,得到了非常寶貴的資料資料。可以預見,猴子將為人類航天作出重要貢

獻。

實驗室
獼猴,尤其是恆河猴和非洲青猴經常廣泛用於動物測試實驗中。第一,因為它們易於管理,還有它們的生殖週期相對於猿也比較快,另外它們的心理和物理反應比較接近人類。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美國自1973年起至2004年,每年用於實驗的非人靈長類(non-human primates)平均約有五萬只;歐洲聯盟在2004年也用了約一萬隻猴子。又因為猴子高度善於社交,因此它們被放在許多不同的環境。猴子用於實驗室時常有很多爭議。很多人認為實驗都非常殘忍,而且這些實驗最後只能得到很少的有價值資料,因此有很多人抗議和反對這些實驗。但是,這些實驗的支持者卻聲稱猴子實驗已經帶來很多重要的醫學突破發展,並應以避免人類的危害為優先,猴子的為後。這更成動物權利團體組織的廣泛爭論題目。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