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是一個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北的神社。靖國神社建立於明治2年(1869年),原稱“招魂社”,是明治天皇重新掌權以後,用以紀念一班為皇權恢復而犧牲的軍人。在1879年,東京招魂社的名字改為“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日本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一個非政府旗下的宗教機構。由於靖國的祭祀物件包括了14名甲級戰犯和約2000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使得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而備具爭議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靖國神社曾經作為神風特攻隊的出發儀式舉辦地。即使在現在,往往有日本二戰退伍老兵在此舉行各種悼念活動。身著二戰時期日本舊軍裝,舉行列隊示威,口呼軍國主義口號,因此,靖國神社也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精神聖地之一。此外,靖國神社大門旁邊一個紀念碑上的浮雕,一幅描繪的是中日甲午海戰,另一幅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入侵上海。都是正面描繪當時日本軍隊如何“英勇”作戰的,這是不折不扣美化當年侵略戰爭的做法。小泉等右翼勢力參拜是對中國人民的嚴重挑釁!!
教義
“靖國神社”的歷史不過百餘年,最初的教義是:透過祭祀來安撫冤魂,以免給人們帶來災難。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祭祀之地卻變成了供奉二戰戰犯靈位的地方,而且因為戰後日本政府首相和議員等政界要人的參拜,給本來就陰魂不散並且興風作浪的日本右翼勢力為虎作倀,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曾經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廣大國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無數人的強烈憤慨。日本右翼勢力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殘存勢力,其中大多數人的罪行足以構成反人類罪。
構成情況
1.靈璽簿奉安殿
是靖國神社保管做神的人名簿霊璽簿的地方,於1972年建立。除了有關人士以外,嚴格限制出入。
2.本殿
是供奉神的地方,鏡頭和劍是神的象徵。1872年由尾張德伊藤平左衛門設計建立,1989年復原。
3.拜殿
是一般人進行參拜的地方,於1901年建立。
4.神門
1934年第一徵兵保險株式會社(戰後的東方生命)捧納,是神社的正門。所謂徵兵保險是指投保人在徵兵檢查及格參軍時,獲得合同的保險金。滿洲事件發生以後,隨著參軍人的增加,富國徵兵保險和第一徵兵保險兩家公司的收益大幅度增加(吉田裕)。
5.遊就館
是1881年建立的戰前最大的國立軍事博物館,為普及軍國主義思想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日本戰敗之後,它被改名為靖國神社博物館,大部分空間借給興國生命。1986年,作為軍事博物館遊就館重新復活, 2001年5月至2002年6月進行整修。其展覽內容為靖國神社的歷史館、戰爭館和天皇館。遊就館的取名,是源於《荀子》中“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主要有合祀的諸神遺品、資料、日本在近代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軍人遺品、戰時資料等約10萬件,軍人遺影約5000枚。
6.齋庭
齋是指在例大祭時招魂的祭壇,目前用作停車場。
7.鎮靈社
於1965年建立,供奉著包括明治維新“叛徒”和在伊拉克戰爭中戰死的人在內的“萬方諸國戰歿者”,沒有公開給一般人;但是靖國神社為了強調它們供奉著甲級戰犯和超越國界的很多戰爭犧牲者, 2006年10月以後開始向一般人公開。
8.帕爾博士顯彰碑
於2005年建立,是東京裁判的法官當中,唯一提出被告團全體無罪的意見書的帕爾博士之顯彰碑,顯示出靖國神社對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9.母親銅像
是1974年建立的,為了向因戰爭而失去丈夫、獨自撫養孩子的母親表示謝意。
10.軍馬慰靈碑
對機械化起步較晚的日本軍來說,軍馬作為重要的運輸手段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約有70萬隻軍馬犧牲。為了追悼軍馬,1958年建立了軍馬慰靈碑。除了軍馬慰靈碑以外,還有‘軍犬慰靈像’和‘求魂塔’。
11.大燈籠
在1935年富國徵兵保險相互公社(現為富國生命)捧納。祭壇部分雕刻著戰鬥場面(九段下站方向,右側有海軍關係,左側有陸軍關係)。在佔領期間,根據警視廳和東京都的指示,戰鬥場面的雕刻部分被混凝土填充,1957年重新復原。
12.大村益次郎銅像
是1893年建立的東京最早的西方式銅像。大村益次郎(1824~1869)是幕府末期維新期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引進西方兵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他積極參加靖國神社前身東京招魂社的建立,在決定場地之後被守舊派暗殺。
13.第一門(大鳥居)
於1921年完成的銅鐵製門,1943年解體後被用於戰爭物資。解體之後該門改為木製,現在的第一門是在1974年重建的。
14.田中支隊忠魂碑
是1934年2月26日田中支隊的生存者山崎千代五郎建立(在1918年田中支隊(步兵第72聯隊)100名被俄羅斯革命軍戰歿)的。在佔領期間,它從靖國神社附屬地撤離, 1968年2月27日重建,1996年9月3日重新搬到現在的地方。
15.常陸丸殉難紀念碑
俄日戰爭期間,俄羅斯軍艦擊敗的油送船常陸丸的戰歿者紀念碑(1934年建立)。在佔領期間,它從靖國神社附屬地撤離,分3個部分埋沒,修建地鐵時被髮掘,並於1965年重建。
邪惡性質
在靖國神社供奉的陣亡二戰日軍軍人當中,被徵入伍的的臺灣和韓國人也在內。還有,靖國神社也在1978年秘密將14個被盟國遠東軍事法庭入罪和處決的甲級戰犯放入它們供奉的名字裡。這些甲級戰犯包括首相東條英機和外相廣田弘毅。正由於這班主要戰犯的靈位也同時供奉於神社內,所以每當日本政府要前往靖國神社參拜,都會引起鄰近二戰期間遭受過日本侵略的國家及人民的反對。而近年日本政治環境右翼化,領袖頻頻前往作官式參拜,因而使鄰近受害國家政府和民眾的抗議加劇。日本國內對於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亦有正反兩極化的反應,許多人認為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份參拜,前往參拜時並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他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了政教分離的精神。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終戰紀念日”的時候,很多日本國民都去靖國神社去紀念戰死了的親友。而且,有參與過“大東亞戰爭”的日軍軍人也在這一天穿上軍衣去參拜戰死的同僚。這個宗教機構的爭議升溫的原因是由於有日本政府的官員,包括首相和內閣成員,在極具有象徵色彩的“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因為有些日本高階官員參拜供奉戰犯的神社,被日本侵略過的亞洲國家質疑日本對過去侵略戰爭的態度。
參拜原因
第一,日本有侵略亞洲,特別是侵略中國與韓國的歷史,為了企圖抹殺侵略歷史的事實,因此用靖國神社來做翻案文章。
第二,日本的右翼勢力以靖國神社為精神祭壇,不但要藉此表演“不怕外國批評的勇氣”,而且要鼓動為侵略戰爭翻案,刺激民眾的民粹主義狂熱。
第三,有相當一部分政治家將參拜靖國神社看作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靖國神社的背後有日本遺族會、軍恩聯盟、自民黨報答英靈議員協議會等十個團體、數百萬會員的支援,日本首相靠這些右翼力量拉選票,提高自己的支援率,日本流行的“不去的政客也許會流失選票,去的政客肯定不會流失選票”的說法很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靖國神社的本質,過去曾是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精神支柱,如今已發展為一小撮右翼分子為日本侵略歷史翻案的“象徵”,現今又成為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鼓吹新國家主義、煽動軍國主義的工具。
參拜影響
第一,阻礙了中日關係的正常發展。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同日本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今後也將繼續重視這種關係。中國願意與日方共同努力,在《中日聯合宣告》等三個重要檔案的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重要精神,推動兩國關係穩定地向前發展。但是,日本重要官員,特別是首相正式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它反映日本當政者對於過去侵略亞洲鄰國、侵略中國的歷史抱著曖昧不誠實的態度。這個問題不解決,中日關係很難穩定地向前發展。
第二,違背國際法。六十年過去了,日本一些政客仍堅持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亡靈的靖國神社,並詆譭東京審判,把它說成是“黑暗的審判”,其主要目的是推翻東京審判對甲級戰犯侵略罪行的歷史定論[5]。這是直接涉及日本是否繼續遵守它所接受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有關規定。日本領導人如果繼續參拜國神社,日本政客若繼續鼓譟推翻東京審判為甲級戰犯翻案,必然嚴重損害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聲譽和形象。也是對憲法中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的侵犯。
第三,阻礙了中日雙方高階領導人的會談。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時,日方在聯合宣告中明確表示,痛感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並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在1995年曾表示,在過去一段時期,透過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與痛苦。日本願謙虛地對待這一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道歉。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日時,透過中日聯合宣言和雙方領導人的正式會談,日方鄭重承認對中國的侵略,並向中國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在此基礎上,中日雙方達成了“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重要共識。
題外話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鐵律,沒有什麼好解釋的。反抗最好的辦法還是師夷長技,是讓自己變得強大。天天叫囂謾罵別人沒有任何用,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