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甕灌畦”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天地篇》所說的子貢和漢陰丈人的故事。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較有名的一個,姓端木,名賜,春秋時衛國人,據說很有口才,曾經做過衛國和魯國的國相,訪問過許多諸侯國家。至於“丈人”,是古時對老頭的通稱,所謂“漢陰丈人”就是“漢陰地方的一個老頭兒”的意思,因為不知道這老頭究竟姓甚名誰,只好稱“丈人”了。其實,漢陰在當時也不一定是個地名,只因那個地方在漢水南岸,便說是“漢陰”了。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子貢訪問南方的楚國,回來時又準備到晉國去,經過靠近漢水南岸的一個地方,看見一個老頭正在灌溉田地。他的灌溉方法很落後:先開好一條通到井底的坡道,然後抱著一個水甕,一步步走到井裡去,取了水,再抱到田裡去澆。這樣一趟一趟地來回走,費力很大而功效極低。子貢對他說:“老人家,您為什麼不用汲水的七上八下為灌溉呢?例如有一種叫做‘桔槔’的,利用它來灌溉,一天能澆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難道不知道嗎?”老頭聽了很不高興,勉強笑道:“誰說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願意用那種玩藝兒。我這樣幹了一輩子了,還不是過來了,再說我也習慣了。”
由於這個故事,後來人們諷喻安於拙陋、不求改進的保守思想,就常常引用“抱甕灌畦”這個成語,也叫作“抱甕灌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