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孔子,名丘,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尊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餘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論語·八佾》載: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哪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情,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一個名叫孔圉的大夫,死後諡文,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對於這件事情,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為什麼被稱為‘文’呢)?”孔子答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是《論語·公治長》中所載的原文。孔子說 的是:孔圉聰敏而勤學,肯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成語“不恥下問”,就是從孔子的這句話而來的。現在我們形容謙虛、好學、眼睛向下、真心誠意向群眾提問請教,就叫做“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