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周敬王的王子名叫朝的,興兵作亂,佔領了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西)。周敬王逃亡到劉(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又到滑(在今偃師縣南),後來虧得晉軍援救,才進至成周(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同洛邑只隔一道瀍水)。王子朝出奔楚國,但是他的同黨還控制著洛邑。周敬王不敢回洛邑,就在成周住下。周王的卿士劉文公和大夫萇弘準備在成周築起城來,即以成周為首都。為了取得諸侯的支援,萇弘派人先到晉國去徵求意見。
當時晉國的執政者是正卿魏獻子(即魏舒),他同意萇弘的主張,並且原意聯合諸侯,支援在成周築城建都。這時,衛國大夫彪傒恰巧來到這裡,聽說築城的事,卻並不贊成。他就去見周王的另一卿士單穆公。彪傒對單穆公說:“萇弘和劉文公的一番苦心,看來是白費了。自從幽王以來,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弱下來。俗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夏朝從孔甲開始墮落,只四代就滅亡了,而商朝的興起,卻從玄王開始,經過十四代,直到湯王才正式建立;商朝傳到帝甲,開始走下坡,也只七代就垮臺了。而周朝從后稷開始積德,到文王取得天下卻經過了十五代。可見,向上發展是多麼不易,而向下敗亡總是比較快的。現在,周朝自從幽王走入邪路以來,已經十四代了,難道還有可能挽救嗎?”
彪傒的這段話,在《國語·周語》中所記原文較長,這裡轉譯的只是部分大意。其中“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話,後來就作為成語流傳了。“如登”,好比登山,形容艱難;“如崩”,好比山崩,形容一下子就垮了。這句成語的意思是:學好、堅持向上,比較費勁;學壞、墮落,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