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九歌》中的《國殤》,據說是流行於楚國民間,而由詩人屈原加工過的一首祭歌,是祭祀為國犧牲的戰士的。它的開頭四句是:
操吳戈兮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
吳戈,是吳國製造的戈矛;犀甲,是犀牛皮製成的甲冑;轂,是車輪;車錯轂,是說雙方的兵車交錯相遇和混戰;旌蔽日,是說無數的旌旗遮蔽了太陽;敵若雲,形容敵兵眾多;矢,是彼此紛紛對射的箭;士,就是士兵。這四句,寫出了雙方戰士披堅執銳、互相廝殺的激烈場面。而第二句的“短兵接”,就是成語“短兵相接”的出處。
什麼叫做“短兵”呢?《史記·匈奴傳》說:匈奴人所使用的兵器,“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鋋,是一種小矛。)晉朝人左思的《吳都賦》中也有“短兵”一語,注道:“短兵,刀劍也。”可見,“短兵”乃是用於近距離的兵器。所謂“短兵接”,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肉搏、拼刺刀,形容雙方展開近距離的激烈戰鬥。
《史記·季布傳》也有“短兵接”這樣的話:
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
丁公,名固,是季布的弟弟,和季布同母而異父。季布和丁公都是楚霸王項羽的將軍。楚漢相爭初期,漢高祖劉邦攻佔了彭城,項羽從山東回軍包圍彭城,大破漢軍,劉邦向西敗走,丁公領兵緊緊追去,劉邦窘困萬狀,雙方短兵相接。
當時,劉邦非常著急,一邊逃,一邊回頭對丁公說:“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聽了,便賣個情面,讓劉邦逃脫了。後來,項羽卻被劉邦打敗,終於自刎而死。劉邦得了天下,建立了漢朝,做起皇帝來。丁公便去謁見劉邦,自以為對劉邦曾有救命之恩,封個官爵理應沒有問題。不料劉邦說:“丁公身為楚將,而不忠於楚,項羽的失敗,主要是敗在丁公這般人的手裡!”隨即下令將丁公處死。
至於“短兵接”一語,其他書上也還有。例如:《漢書·吾丘壽王傳》:“禁民不得挾弓弩,則盜賊執短兵,短兵接則眾者勝。”《後漢書·光武帝紀》:“賊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
從以上記載看來,“短兵相接”這句成語原先都只有“短兵接”三字,而“相”字則是後來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