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仲尼篇》中說:有個叫亢倉子的,是老子(聃)的弟子,據說,他能“耳視目聽”——用耳朵看,用眼睛聽。魯國的國君知道了,以上卿之禮把他請去,恭謙地問他是否真能耳視目聽。他說:“不,這是人們誤傳了。我能視聽不用耳目,而不是把耳目的功能互調。”原文如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亢倉子所謂的“視聽不用耳目”,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也並沒有說得很明白。
眼睛和耳朵,本來都是同時使用的。視和聽不能截然分開,所以叫做“視聽”或“見聞”。不過,看比聽似乎更重要,所以又有“聞不如見”的說法(參看“百聞不如一見”)。誰要是光聽別人傳述,不作實際觀察,即信以為真,就要被人譏諷為“以耳代目”。
至於亢倉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現在很難查考。有一部古書名叫《亢倉子》,原署“庚桑楚撰”。按:庚桑,複姓。《釋文》說:亢倉,應讀作庚桑。又據《莊子·庚桑楚》篇記載:“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役,學徒,即弟子,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學生。)魯迅在《故事新編》的《出關》那一篇裡,提到過庚桑楚,也說是老子的學生。可見,這庚桑楚就是亢倉楚,即亢倉子。
但是,《史記·莊子傳》說:“亢倉子之屬,皆空無事實。”而《亢倉子》那部古書,後來又被人查出,原來不是什麼“庚桑楚撰”,乃是唐代人王士元編的。
究竟有無亢倉子其人呢?此事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所謂“耳視目聽”卻作為一句成語流傳了下來。
人們通常以“耳視目聽”來形容善於察言觀色、能聽會看,比較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