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弦更張”,比喻政治上的重大改革。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漢武帝曾向董仲舒徵詢對於國事的意見,董仲舒在答對中曾說過這樣的話。
董仲舒是漢初名儒,廣川(今河北冀縣一帶)人。對於孔孟學說極有研究,漢景帝因此封他為“博士”。《史記》和《漢書》都說他讀書非常用功:“下帷讀誦”(放下簾幕,整天埋頭在書房裡學習),甚至“三年不窺園”(甚至連書房附近的園圃都兩三年不去看一看)。形容他專心好學、埋頭鑽研的一句成語“目不窺園”,就是從他的這個故事而來的。
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曾為“江都尉”(江都,在今江蘇揚州一帶)。武帝因為董仲舒是著名的學者,對他更是特別尊重,常常請他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有一次曾說了以下的一段話:
今漢繼秦之後,……雖欲善治之,無可奈何。……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解弦),重繃新弦(更張),然後才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必須改革,然後才能辦得好事情。應當換弦而不換弦,雖然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音調來。應當改革而不改革,雖然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幹不出令人滿意的政績來。
“解弦更張”這句成語,就是從他這段話裡來的。也叫“改弦更張”。例如《宋書·樂志》:“琴瑟殊未調,改弦當更張;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矧,況且)”又叫“改弦易張”,例如《三國志·吳志·孫休傳》:“不能拔進良材,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亂乎?”還可以說作“改弦易調”,例如《北史·梁彥光傳》:“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也有人把“改弦”和“易轍”連結而成一句成語:“改弦易轍”。易轍,即改道,就是放棄老路、改走新道的意思。這幾句成語的含義基本上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