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太太進城

[ 哲理故事 ]

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件事兒。

馬老太太原來在鄉下老家居住,那裡是革命老根據地,是當年八路軍活躍的地方。老太太養了兩個兒子,還有女兒。兩個兒子都在年輕時就當了八路,後來老大犧牲了,所以,馬老太太是革命烈屬。

解放初,她被在城裡工作的二兒子接來,原因極其簡單,她的長孫出生了,她來城裡幫助兒媳照料孩子。

她本想把大孫子帶大以後就回老家去,因為在老地方住慣了,還是留戀那裡。可是當長孫才兩、三歲時,又添了二孫子,接著,小三兒、小四兒也陸續降臨。所以,馬老太太一來二去地兒沒能回成老家,而是在城裡一住就是十大幾年。

馬老太太有一個老習慣——抽菸,她的兒子跟她一樣,也抽菸,而且兩人的煙癮都不小。她還有一個習慣,跟鄰居借錢,每次都不多借,最多借一毛,少了借幾分。

她借一毛錢是為了買菸,因為一包便宜的煙才一毛多錢,她兜裡有幾分錢零錢,加上借來的一毛錢就可以買一包荷花煙、或一包黃金葉煙。而借幾分錢,是為了買一根油條吃。那時,一根油條六分錢,所以她借幾分錢,也能辦成這件“大事兒”。不過,她借幾分錢買了油條之後,可能還會端著碗,跟鄰居再借一點兒醋——老太太喜歡蘸著醋吃油條。

按理說,馬老太太家的生活並不困難。雖說他們全家三個大人、四個孩子,嘴是不少,但是他的兒子是市直機關的領導,高工資;兒媳婦也是機關幹部,收入也不低。他們家可比那些同樣也是一大群孩子的低工資、單職工家庭寬裕多了。

但是,馬老太太常跟鄰居借錢買菸、買油條,顯然能說明她手裡沒有什麼錢。她的手頭拮据,是兒子的原因、還是兒媳婦的原因,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後來,馬老太太終於回了老家,原因同樣極其簡單:孫子們都長大了,連小孫子都已經上了小學,用不著她帶了。而且她的年歲也大了,在兒子家有些礙手礙腳了。

想來,馬老太太進城的唯一使命就是帶孫子。唉!人哪,有時挺像磨道里的驢:有活幹時,人家會想到它;等到沒活兒了、或者它幹不動了,就被一腳踢開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