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智記得自己以前上小學時,有一次暑假期間,一位鄰居大姐姐跟男孩子一樣,打著赤膊從院子裡經過。結果,她的“勇敢”舉動招得同樓的一位叔叔魔怔了,不僅腦袋上捱了他媳婦一蒲扇,還遭了媳婦一頓搶白。
別以為這位大姐姐神經不正常,其實,她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只不過是天生的質樸、無邪的性格決定了她敢想敢做的行為。
試想一下,一個豆蔻年華的大女孩兒敢於在光天化日之下,像男孩子們那樣裸露,她還有什麼不敢為的?
在阿智的記憶中,這位“勇敢”的大姐姐,有兩個名字:大名和小名兒,全是滿帶女孩子特點的。她除了四大(大個子、大臉盤、大嘴岔、大膽兒)之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很能說,而且既不是胡攪蠻纏、也不是閒言碎語,講起話來頗有條理。由於她的記憶力很好,講話時引經據典、背誦書上的段落,竟然連喯兒都不帶打的。
在口才好這方面,她顯然是兼收了父母的長處:他的父親是一個單位的領導幹部,文質彬彬的,跟鄰居們很和氣,他平時話很少,若說起話來卻是有條有理的;而她的母親,就活脫脫的是一位“阿慶嫂”,嘴快得就像打機關槍。
大姐姐出過一次糗事兒。她母親是個大高個兒,上初二那年,大姐姐已經跟媽媽差不多高了。一次,她們娘倆兒商量好在家摔跤玩兒,女兒的力氣大,把媽媽按倒在地上,她贏了!誰知媽媽突然翻了臉,坐起來扇了女兒一耳光。事後,大姐姐跟夥伴們提起這件事兒時,還是氣鼓鼓的:“大人就是不講理,說得好好的,是鬧著玩兒,可是人家輸了就翻臉。”估計此後大姐姐再也不跟母親摔跤了。
上小學時,阿智與大姐姐見面的機會還比較多,等到阿智上了初中,由於學校常組織學生們學工、學農、學軍、拉練、去分校等等,他在家的機會就少了,而這時那位大姐姐已經工作了,所以他們就更少見面了。
後來,大姐姐家搬走了,從此阿智再也沒有見過她的面兒。
不過,若干年後,透過新聞媒體的宣傳,阿智似乎又覓到了她的蹤跡——那是一位與大姐姐同名同姓者。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城裡有幾家企業成了改革的排頭兵,這些企業及其負責人不僅在本市出了名,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了名氣,當年全國著名的企業改革者裡就有他們的名號。
在某位企業家的改革事蹟中,提到了阿智熟悉的那個名字,不過,她是做為反對改革的對立派而上了報紙的。據報載:她當時是工廠團委的幹部,為了維護下崗職工的切身利益,勇敢地站出來與力主大刀闊斧改革的廠長對著幹,被視為“釘子”。
可喜的是,後來她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吸納進了新組建的廠領導班子。
雖然沒有在宣傳材料上見到有關她的圖片,但是阿智的直覺告訴自己,那個女幹部就是大姐姐,因為這種作為太符合她的特點了。
俗話說:勇者無畏。也只有像大姐姐那樣從小就那麼“勇敢”的人,才敢跟當權者對著幹!故而,報紙上提到的人物不是她還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