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阿智正值少年時期,在家屬大院裡住著有一位老劉。此君四十多歲的年紀,頗為愛小——佔小便宜。
那時商品流通很不發達,商店裡的商品供應不僅單調、稀少,有些商品還限購,要憑供應券兒購買。
好在有一些腦子靈活的農民,時常騎著腳踏車馱著荊條筐子,在家屬院裡叫賣一些農副產品,多少彌補了一些市場上商品不足的缺憾。
這些小販叫賣的農副產品多是應季的。
春末夏初賣杏子;夏天賣桃兒。
雨水大的時候有大的、小的魚,小的有白條、鯽瓜子;大的多為鯉魚。最大的鯉魚,一條能有幾十斤重,還是紅鱗的。小魚是從市外的河流裡網起來的;而那些大魚多是汛期水庫洩洪時,被混濁的激流衝懵了以後,才被當地的農民捕撈住的。
到了初秋時花樣最多:有沙果、梨、蘋果、柿子、脆棗等等。
而炒熟的瓜子、花生以及生核桃等乾貨是大半年都有的。
小販在家屬院裡一出現,老劉就跟著活躍了起來,他常常跟著小販的車子。他倒不是要保護人家,而是為了“嚐鮮”——不過,他僅僅是嚐嚐而已,卻很少買小販的東西。
老劉最愛嘗的是瓜子、花生、沙果、脆棗等小果品,是因為這些東西嚐起來不顯眼兒。他的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拿人家一個大梨嚐嚐嘛。
他嘗完了以後,還會煞有介事地褒貶小販一番,比如:嘗完了瓜子,得說“這瓜子炒得不太熟”;嘗完了脆棗,得說“呸!呸!這棗酸、太酸”。總之,得顯出他有理兒——不是俺不想買你的東西,是因為你的東西不好!
估計老劉最愛吃的是脆棗,所以他一嚐起來就沒完沒了,直到把人家小販“嘗”跑為止,這時他的腳下肯定是一片棗核兒。
一來二去,那些常來家屬院叫賣的小販,都知道了老劉的“厲害”。所以,只要一見到他冒了頭,人家就趕緊蹬車子,來個“小孩拉屎——挪攤兒”,咱惹不起,總能躲得起吧!
倒是賣魚的小販不怕老劉,知道他也不會嘗生魚——他畢竟不是一隻饞貓!
老劉說話滿是他的老家口音,有些齒齦音發不出來,卻發成捲舌音,比如:“資、次、思”從他嘴裡念出來卻是“知、吃、詩”。所以,他說不了酸,而是說成“栓”。
大院裡的一些老阿姨們看不慣老劉這種愛小的毛病,就背地裡按照他的口音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劉太栓(太酸)。
劉太栓愛佔小便宜的傳統後來又傳給了他的兩個兒子。
有道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倆兒子可比他們的老子能幹得多:先是小偷小摸的,後來就幹得大發了——盜竊。當然,最終他們是沒有躲過牢獄之災的。
估計他的兒子們後來會弄明白,全是跟著老子學的不良習慣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