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他們住的生活小區附近有一個集市,每逢有集時,奶奶都去趕一、兩個小時的集,把前一段時間攢下的幼童鞋賣掉。這種鞋很好賣,因為附近的老太太、小媳婦們都知道高奶奶做的鞋好穿——又軟和、又結實,孩子穿著不傷腳。所以,她的小攤兒總圍著一些老少婦女,給自己家的幼兒挑鞋,而且她們一次至少買兩雙——孩子的鞋髒得快,買兩雙可以方便地換替著穿。
奶奶在家裡做針線活兒時,小高明最願意幹的就是幫奶奶認針。
奶奶眼睛花了,做針線活時得戴老花鏡,認針對她來說是一件難事兒,她得將針高高舉起,對著陽光或燈光,將線頭往針眼裡面穿。由於眼花,所以針眼在她的眼中,虛虛實實的不止一個,很難穿準。
這時,在一邊玩耍的小高明看見了,就會跑過來接過奶奶的針線,他只瞄一下,就能將線準確地穿進針眼。每當這時,奶奶就會高興地笑著說:“還是寶貝明明的小眼兒好使!”而高明聽到奶奶這句帶有讚許語氣的話,心裡總是覺得很甜,也挺自豪,他覺得自己已經能夠幫助奶奶了。
或許這就是他學著幹活兒的最初體驗,事情雖小,但是其中卻有主動性、樂趣性、成就感等等複雜的因素——儘管那時高明還小,想不了這麼多、悟不出這麼深,他就有一種極其簡單的感覺,能令奶奶高興就行。
不過,最有成效的是他因此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這恰恰與其他不少同齡的孩子那種厭惡勞動的思想形成了明顯的反差。
小高明學的第一件簡單的家務活兒是掃地。一開始,他根本掃不乾淨,奶奶的評價是“大花臉”。不過,他幹過幾次之後,手頭上和眼上就都有準了。“大花臉不在了。”奶奶高興地說,臉上露出了讚許的微笑。這時,高明還是學齡前兒童。
他記得剛上一年級時,第一次做教室的值日,老師看到他掃地挺乾淨,還專門在第二天上課前表揚了他,這使他在公共場合嚐到了勞動後的樂趣。
當然,一些小的洗洗涮涮的活計,奶奶也叫高明學著動手。最早的洗涮,是洗他自己的手絹,當手絹弄髒了時,奶奶就教他怎麼洗乾淨——明顯髒的地方打上肥皂細細地搓,其餘處就大把搓洗,然後再涮洗乾淨。
後來高明又學會了洗衣服(是手洗,不是用洗衣機),不過他洗衣服在奶奶教的基礎上有了發展:衣服的領口、袖口等比較髒的部位,用刷子刷,比手搓得乾淨。
高明再大了一些,上小學高年級時,奶奶又教會了他做飯。除了燜米飯、熬粥、擀麵條兒等簡單的飯食,他最喜歡做的麵食是烙餅,從和麵、醒面開始,到揉麵團、加油、加鹽,再到烙餅,全過程都學會了,能烙出軟軟活活、香噴噴的大餅。
不僅學會了做飯,他還會簡單的針線活兒。這一點,小智就沒少親眼見高明做過:不論是衣服開了線、襪子破了洞等,高明拿起針線來不一會兒就能縫補好。
“你幹活兒不影響學習嗎?我在家裡,媽媽就從來不讓我幹活兒,就是怕影響到學習。”聽高明講了不少自己學著幹家務活兒的往事,小智不由得問高明。
“其實我乾的那些活,在家裡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奶奶叫我幹這幹那,只是為了讓我學會怎麼幹,而並非依賴我,所以根本不會影響到學習。不過,我體會到,幹一些零星的活兒,非但不影響學習,還能提高學習效率,其實是一舉兩得。”高明解釋道。
“我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活計,如果以前沒幹過、不會幹,也不要回避,就嘗試著乾乾,肯定會熟能生巧幹好的。”高明又說。
在高明的引導下,小智還真的學會了不少幹活兒的方法,這都是後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