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的一個星期五的下午,我將縣教研室製作的數學單元測試卷,發給學生,讓他們帶回家。
星期一,快上朝讀時,我檢視了學生交來的試卷,發現其中的一道應用題:有一枯井深米,現有一隻蝸牛每天向上爬米,夜間向下滑米,這隻蝸牛幾天能爬出井口?學生的答案是:要天才能爬出井口。
我笑著問學生:“蝸牛爬井的問題的答案,是你們的父母計算出來的?”
學生笑而不答,我告訴他們:“這隻蝸牛要天才能爬出井口,答案是錯誤的。”
就在這時,一位家長走進教室問我:“王老師,其實這道題挺簡單的,蝸牛每天向井口爬米,到了夜晚向下滑米,實際每天向上爬了米,米深的枯井要天才能爬出井口。你說這隻蝸牛到底要幾天才能爬出井口?”
我笑著問對方:“第一天,這隻蝸牛下滑後離井口有多高?”
“有米高。”對方說。
“第二天,蝸牛下滑後,離井口有多高?”
“有米高。”對方答道。
“到了第七天,這隻蝸牛下滑後,離井口又有多高?”
對方思考了一會兒,說:“還有米高。”
“第八天的晚上,這隻蝸牛還要向下滑嗎?”
對方說:“不用向下滑了,因為這隻蝸牛已經爬出了井口。如果再向下滑,那這隻蝸牛就瘋了。我們家長真被出題人考糊了,到底還是老師聰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