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層底兒與水龍頭(上)

[ 哲理故事 ]

(小麥的故事)

千層底兒與水龍頭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緣何會聯絡在一起?欲知其中的道理,且聽慢慢講來。

小麥從學齡前到小學畢業,大都是穿布鞋,偶爾也穿膠鞋。而布鞋都是媽媽親手做的。

由於經常看著媽媽做鞋,所以,小麥對做鞋的整個過程都很熟悉。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製作鞋底兒。

布鞋底兒之所以叫做“千層底兒”,是因為一個鞋底要用十幾層甚至幾十層布,所謂千層只是形容而已。

做鞋底兒的主料是布和麻線,輔料是漿糊。

先要用布做成“夾紙”(小麥老家的土語)。

布要用結實的布頭,是新的,或六成新以上的,太舊了就不結實了。將布頭鋪展在一塊硬板上,鋪一層布,薄薄地刷一層漿糊;再鋪一層布,再刷一層漿糊;……粘好了幾層布(不能太厚,否則不易乾燥)之後便放置在陰涼處晾乾(不是曬乾),這種用幾層布粘合在一起的厚布,就是“夾紙”。而如此晾乾的夾紙很平展。

等夾紙乾透了,便可以按照準備好的鞋底樣板裁鞋底兒了,然後便是納鞋底兒。

女人的鞋底兒較薄,用三、四層夾紙即可;而男人的鞋底兒厚得多,至少要用六層以上夾紙。

納鞋底兒的工具是一根大針、一支錐子和一枚頂針。這個錐子是將一支更大的針,夾在鐵皮中製成的,錐子有杆部、有柄頭,握著柄頭容易使上勁兒。

納鞋底兒時,左手握著已裁好的多層夾紙,右手握著錐子,使勁兒在夾紙上扎個眼兒,再將紉著麻線的大針穿過這個眼兒,然後將夾紙轉一下,使勁兒地抽緊麻線;再扎、再穿麻線、再抽緊。……如此反覆下去,就納成了一支鞋底兒。

納鞋底兒的針腳很重要,針腳越密,鞋底兒納得越密實;麻線也很重要,搓麻線時,是粘著唾液在腿上生搓出來的,混合著唾液和腿上汗液的麻線更有勁兒;抽緊麻線的力度也重要,必須使勁兒抽到抽不動了為止。

有時,穿針前要在頭髮上抹兩下,是為了用頭油潤滑針尖兒,便於穿過針眼兒;當穿針發澀時,就用戴在手指上的頂針推一下,助助力。

有句話叫做“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蟻洞能導致大堤潰塌,而納出來的千層底兒,道理亦同。千層底兒就是因為夾紙、麻線、針腳、抽麻等幾個環節都做得到位、實在,才使一支鞋底兒成為渾然一體的結實、耐磨之物。

後來,有了機制布鞋、皮鞋等,小麥就再也不穿自制的布鞋了。

一晃過了幾十年,小麥搬進了新家。在廚房的洗菜盆上安裝了一支頗有檔次的高脖兒水龍頭,幾百元一支。據銷售商說:“這種水龍頭是高階陶瓷芯的,幾十年都不會漏水。”

以前,小麥使用的全是普通水龍頭,用膠墊兒密封。使用後,有時短短几個月就漏水;使用時間長的也沒有超過三年,便關不嚴了。換一次水龍頭很麻煩:要關總閥、要拆卸舊的、換上新的,很令小麥頭疼。

“這次好了,幾十年不用再考慮換水龍頭,一勞永逸了,雖然花了幾百元,挺值!”小麥心中暗想。

不過,小麥搬進了新家後住得卻並不多。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全家一直在跟著孩子打游擊:孩子在哪上學,全家就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而自己的房子卻閒了好多年,自然那個高檔的水龍頭也常常休息著。

孩子上高二那年,房東在房租已經漲了好幾次後,又提出來再次漲價,而且幅度很大。交涉了幾次未果之後,小麥全家一致表示不再租房了,回自己家住!

搬回自己家後,小麥才發現這裡的水管經常停水。

由於是高層住宅,需用高壓泵加壓,所以,每次停水幾乎都不是水源上的原因,而卻是水泵出了故障。

(未完待續)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窮人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