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間,新甫縣有位木匠師傅,姓王名實。經營著一間不大的門面,製作各種木製傢俱及生產用具。王師傅聰明絕頂,心靈手巧。只要是木製的器具,無有不精,無有不曉。可惜命運欠佳,年過半百,膝下無兒無女,與老伴相依為命,苦度殘生。經人介紹,收了一個名叫張虛的徒弟,跟他學做木匠活。王師傅因無子嗣,師徒如父子,把所有的愛集於徒弟一身。生活上悉心照料,技術上精心指導。張虛也很聰明,又刻苦用功。三年學徒期滿,自覺技術已經超過師傅,毫不猶豫的回家開了一個木器店,製作各種木製用具。因他年輕力壯,又盡得師傅真傳,生意越做越活。幾年下來,木器店的規模擴大了幾倍。剛開始每年去拜訪師傅幾次,漸漸的與師傅斷了聯絡,互不來往。王師傅因年事已高,生意又盡被張虛搶走。於是參照孔明的木牛流馬,精心設計製作了一頭木驢。用來拉磨,給鄉親們加工糧食,收些費用,維持生計。因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生意很好。此事被張虛知道以後,認為師傅留了後手,沒有傾囊相授。因早與師傅斷了關係,羞於再去請教。趁夜色悄悄溜進師傅家,把木驢各部位的尺寸量了,熟記於心。回家做了個一模一樣的木驢。可是,任他怎麼驅趕,木驢一動不動。張虛感覺可能尺寸不對,又悄悄的去量了一遍,如此往返幾次,木驢還是老樣子,六月的涼水,一動(凍)不動(凍)!實在沒辦法了,帶上禮物,厚著臉皮拜訪師傅,說明來意。王師傅說:“木驢不走,是尺寸有誤”。張虛馬上報出各部位尺寸,竟分毫不差。師傅略一呻吟,即問道:“你量心了嗎”?張虛恍然大悟:“我就是沒量心”!-------王師傅打斷他的話:“你就是沒量(良)心!張虛羞愧滿面,灰溜溜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