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包子的角度看看人

[ 哲理故事 ]

包子,一種中國的傳統食物,面做皮兒,餡兒做瓤,可以為菜、肉、糖、菜肉混放四種情況(不包括奇思妙想的材料,只做傳統做法而言。)包子固然不是饅頭全為面製作而成,饅頭雖也屬於中國麵食裡的一種,卻和包子不能稱比,因為不是同一類,就像人也一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較是來自一個範圍,和非範圍內的人和事是無法比較的,就像你總不能拿小學時候的成績來和高中時候的成績做對比吧!很多家長還會疑惑,怎麼小學的時候學習挺好的,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那是比較的範圍出現了誤差,小學的內容相對簡單,只和同年級的學生做成績對比,高中的課程相對較難,只和同年紀的學生做成績對比。當然會有超出學生範圍的學習榜樣,就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偶像或敬佩的人,小範圍內我是敬佩我爺爺的,而廣一點的範圍我是敬佩醫學界於維漢老師的,而再廣一點可以去敬佩更高一層的人物,有了嚮往和目標,你會從小範圍內追求進步和超越,超越是難的,學的是精神。這種比較比的是追求的精神,是換了範圍的比較,不拿實際物質做比較的比較。包子是圓的,捏出來是帶褶帶揪的。可以包成蒸餃的形狀,但是包成蒸餃的形狀之後就不叫包子了,那叫蒸餃,包子裡可以放糖,拿捏出一個形狀,那叫糖三角,也不叫做包子。蒸出來的包子才叫包子,用鍋烙出來的包子不叫包子,叫鍋烙,被稱作烤包子的食物也不是真正的包子,那是類似肉夾饃的東西。雖然同是一個家族,卻不是一種食物。就像人,你最初花費力氣,從小把他培養成什麼樣子的,他就會朝著你培養的方向去發展,所謂的最初包子經過你手的時候,你要想好讓包子成為什麼形狀,是要成為真正的包子還是要成為別的食物。想要成為包子,你就只能走包子的道路,若想半途而廢,另選道路,那最後做出來的就是不倫不類的東西,可以吃,卻成了四不像的食物。蒸包是發麵做的,那樣蒸出來的包子是軒軟的,口感更好;而破酥包子的要求則是成品的外皮有分層、開口,一層層像酥皮似的,那就不能做成蒸包的那種發麵;而灌湯包子則不用酵母,也不用泡打粉,也就是一般說的死麵包子。做成什麼樣的包子,就要選擇什麼樣的材料,人也一樣,人家有體育細胞卻強求走藝術道路,那豈不是失掉了原來的遺傳細胞功能,最多轉為愛好,而被選擇的藝術類則被動的去學習,若堅持到底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家,若堅持不住,那就是所有全失,學來的也只能變作業餘,俗言說:他/她天生就是一塊兒做什麼什麼的料。當然這不免有些過激,但也不無道理。不過因教施材是要有的。“(l)要適合學生的年齡層次,不能超越年齡實際進行教學;(2)要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即中國教育家所說的長善而救失;(3)要適合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結構;(4)要適合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這是在網上摘錄的對因材施教所做出的解釋,配合上包子論應該不難理解。包子裡的餡兒固然多種,可以放上各式各樣的菜、肉、菜肉同時都有的,那就要看看你打算調和成什麼味道的,是要素的還是要肉的。餡兒是包子裡面的東西,在外面你是看不到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你一定要把餡兒調好再包進去,否則在包出來之後覺得餡兒的口味不好了,想去調和就已經來不及了。餡兒如同人的本質,最初就要想好修理的方向,包子的皮兒可以不好,死麵發麵倒是無所謂,不過是一口感的問題,但是餡子就不行了。就像人的長相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有內涵,或者直接一點就是良好的本質。取決一個人的好壞不在於他外表的好壞,而是取決於他的內在美。還有句婦孺皆知的話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言可知人的外表可以被任何裝飾修改,但改過了外表,本質還是難改。而做人的基調是做好本質,和外表無關,正所言,人不可以貌相。還有做人要厚道點,別給人看著挺大個的包子,結果咬一口裡面啥也沒有,包子也不可以欺騙自己的,那樣走起路來就會不穩,肚子裡的東西太少的話,不覺得晃悠嗎?包子是包子皮加包子餡,光是皮兒做的不叫包子那叫饅頭,光是餡兒做的那也不是包子,包子是皮兒與餡兒的結合體,就像沒有任何一個人只能是光有肉體沒有思想一樣。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也是一個結合體,當然不會只像包子一樣單一的只剩下皮兒和餡兒,但擴大化看來,包子的皮兒裡有酵母粉、麵粉、水,而餡兒裡的材料更是多的多,人如同包子,給人的第一感官是簡單的結構組成,內在的複雜東西你是無法看到的。包子表面和內在的是不一樣的,同人,也可以表裡不如一。包子咬一口覺得不好吃了可以放在一邊擱置不理,品人的好壞可不是像品包子那麼簡單,咬一口就算了,充分發揮你舌頭的味蕾作用就可以,品人是要用時間和精力的。不是好看的包子就一定是好吃的,也不是不好看的包子就一定不好吃,我個人覺得烤包子就不好看,但是它很好吃,像灌湯包的形狀也是不好看的,但是他也很好吃,問題就出現在外形的感官不能影響你的味覺,否則吃虧的就是你自己,錯過品嚐,就是錯過了一次機會,好多是要自己親自嘗,才會認識到好壞。不是所有的包子都要薄皮大餡十八個褶,難道你是當自己狗不理了嗎?當然不是,包子可以被包出來,但是人不是手工製作,沒有哪兩個人是相同的,就像包子你可以大致的看到它精湛的手工找不到一點瑕疵的皮兒,但是放大鏡或者顯微鏡下我就不信沒有一點差距。所謂各不相同,人是獨立的個體,那包子只做一個比擬,卻不是讓你成為別人的麵食。有些時候,吃包子要看做包子的人是誰,包子可以不好看也可以不好吃,但是做包子的主人被傳言說他的手藝很好,很多時候你也會被迷惑,這時吃的包子吃的是一種心情和心境,而並不是味道,所謂的精神包子。精神包子自然不同物質,它是一種比物質包子更復雜的一種,上了高境界的狀態,品高境界的東西,當然也會躍然包子最初的味道,但是把握不好精神包子的角度和力度,最好不要人云亦云的追隨品味,否則最後不但什麼都沒得到,連品包子本質是什麼味道的你都會不知道,那就杯具了。文/若梓落【QQ:】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尋仙
下一篇: 人與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