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留一手”

[ 哲理故事 ]

駱馬是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一種動物。它們有著長長的頸子、小小的頭和細細的腿,卻有著強大的肺,這使它們能生活在米的高山上。

印第安人認為駱馬是上天的賞賜,因為它們不但肉可以吃、奶可以飲、毛皮可以穿,而且能幫人馱東西。只是,駱馬有點脾氣,當它不高興的時候,會對人吐口水。

影片裡放映駱馬吐口水的樣子,追著人,“呸呸”地吐,有意思極了。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嘴唇。生物學家說,駱馬的嘴長得很特殊,它們在山上吃草的時候,不會傷到植物的根,這使那些草能很快地再生,也使它們總有得吃。

電影裡還介紹了駱馬軟軟的蹄子,說那蹄子也長得巧妙,能爬山,又不會傷到山上的植物。

它使我聯想到春天種草。當草籽撒下去,小鳥立刻飛來吃。可是過幾天,種子發芽了,小鳥就再也不碰了。

我常隔著窗子偷看,看那些小鳥,在我的草芽和菜芽之間走來走去,發現它們居然能不傷到那些嫩芽。等嫩芽長大了,結了籽,它們又飛來吃。

難道駱馬和小鳥,都懂得怎麼“留一手”嗎?它們為植物留一步“生路”,也為自己留了一步“後路”。

又難道,這也是駱馬和小鳥能夠歷經成千上萬年,存續到今天的原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適者”不一定是佔有者、戰勝者,而是能與周遭生物“共榮共存”者。

“如果不把細密的網放進池塘,魚鱉就吃不完;若在適當的時節砍伐樹木,木材就用不盡。”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姚源摘自《臺港文學選刊》年第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黃玫瑰的心
下一篇: 爭執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