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印尼巴厘島的時候,有一次逛攤子,看上了一個木雕。
“多少錢?”我問。
“兩萬盧比。”
“八千!”我說。
“天哪!” 小販用手拍著前額,做出一副要暈倒的樣子,然後看著我,“一萬五。”
“八千。”我沒有表情。
“天哪!”他在原地打了一個轉,又轉向旁邊的攤子,對著那攤子舉起手裡的木雕喊,“他出八千!天哪!”又對著我,“最低了,我賣你一萬三,結個緣,明天你帶朋友來,好不好?”
我笑著聳聳肩,轉身走了,因為我口袋裡只有九千,就算我出到九千,距離一萬三,還是差太遠。
我才走出去四五步,他在後面大聲喊:“一萬二、一萬二啦!”
我繼續走,走到別的攤子上看東西,他還在招手:“你來!你來!我們是朋友,對不對?我算你一萬,半賣半送!”
我繼續走,走出了那攤販聚集的地方。突然一個小孩跑來,拉著我,我好奇地跟他走,原來是那攤販派來的,把我拉回那家店。“好啦!好啦!我要休息了,就八千啦!”
現在,每次我看到桌子上擺的這個木雕,就想起那個小販。我常想,我為什麼能那麼便宜地買到?
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底線。
我也想,他為什麼會賣?
想到這個,我又不是多麼得意了,因為八千盧比,一定也在他的底線之上,搞不好七千他也賣了。
雙向的溝通,有時候就像討價還價。你不可能讓他全部得逞,他也不可能對你完全讓步。兩方面一定先在心裡有個最低的底線,再在這個底線上溝通。也只有這樣經過反覆磋商,雙方都有“讓步”,也都有“斬獲”的情況下,才能叫做“雙贏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