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面板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頓時醒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能防患於未然之前,更勝於治亂於已成之後,由此觀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是優於企業問題的解決者。
--------------------------------------------------------------------------------
、有一個秀才去買材,他對賣材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材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材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材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材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材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材就走了。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於說話的物件、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 “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 “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聽話不要聽一半。.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
、有個朋友在公司裡的人緣很好,他性情很好、待人和善,幾乎沒人看他生氣過。有一次我經過他家,順道去看看他,卻發現他正在頂樓上對著天上飛過來的飛機吼叫,我好奇的問他原因。
他說:“我住的地方靠近機場,每當飛機起落時都會聽到巨大的噪音。後來,當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發脾氣時,我就會跑上頂樓,等待飛機飛過,然後對著飛機放聲大吼。等飛機飛走了,我的不快、怨氣也被飛機一併帶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著,怪不得他脾氣這麼好,原來他知道如何適時宣洩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心中不快,並不能解決問題。在生活步調緊湊繁忙的現今社會中,人人都應學習如何舒解自己的精神壓力,如此才能活出健康豁達的人生!
一些壓力是必須的,就像船,必須要有些東西去壓船,才能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