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爺從來沒虧待過誰
上週一,九月九日升旗儀式結束之後,有一個同學找到我,說:“老師,您的演講太精彩了,還很幽默,令我們都笑了,笑過之後又能夠明白一些道理,非常感謝老師。我的演講很糟,班裡有一分鐘演講,會輪到我;我有時候還有機會到講臺上講話,但是,一到講臺,看到下面黑壓壓的全是人,而且個個都有腦袋,我腿就軟了,語言就會顛三倒四。我怎樣才能像您那樣脫稿演講,而且很幽默地演講?”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跟他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裡有個和尚。”同學們接下去說,大家都笑了。
“不對,不是這個。”大家都樂了。我繼續講故事:
“廟裡供奉著一尊佛,佛是用花崗岩雕刻而成。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前來上香的施主絡繹不絕,人特別多。從上頂到山腳下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也是用花崗岩鋪砌而成。由於香客越來越多,鋪在路上的石板被磨得很平。
一天夜裡,幾塊石板心裡不平衡了,找到佛爺。
石塊們說:佛爺,我們心裡不平衡,我們來自同一個母親,都是花崗岩,憑什麼你高高在上,千人敬仰,萬人跪拜;而我們卻鋪在地上,千人踩萬人踏。你告訴我們理由是什麼。
佛爺聽到他們的質疑,淚都下來了。看著這幾塊石板,嘆了一口氣,說:你們幾個看看我,我哪怕是一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手指,都是經過千錘萬鑿,精心打磨,千刀萬剮出來的。而你們,就‘咔!咔!咔!咔!’挨四刀,切成個四方形,就走向工作崗位,能跟我比!
幾塊石頭聽完了佛爺的話,屁都不敢放一個,轉身走了。”
故事講完了。同學想了一會,說了一句話,我幾乎哭了。
學生說:“老師,我明白了,現在我還不能跟您這個千刀萬剮的人相比。”
同學們都樂了。
所有的人,要取得一點成績,取得一點進步,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大家看看身邊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哪一個不是付出了汗水、淚水、辛苦的勞動,然後取得好成績?有沒有哪一個同學的成績是風颳來的?沒有。
孔子歲學《易經》,並且一生始終如一堅持學習,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論語》當中有許多關於學習的論述,選擇其中一句和大家分享。
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學而篇》第二則)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
孔子在這句簡短的話中傳遞給我們三個資訊,學習方法:將知識默默記在心裡。這對我們今天的考試來說,還是非常有用的,大家看,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哪一門不是“背多分”?其實,很多理科的知識,你不記住,也運用不了。教育方法:誨人不倦。學習態度:學習而不厭煩。要做到“學習而不厭煩”,很不容易。
怎樣才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我覺得做好兩個方面,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首先說外部因素。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的願望和需要。但是,現實中很多的人表現不出自己學習的慾望,相反卻總是表現厭學。這是為什麼?許多時候是外界因素吞噬了我們學習的本來熱情。舉個例子吧,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上課就“三不管”,不管老師,不管同學,不管自己的學習,只管一件事,睡覺,被同學稱為最頑強的人,睡眠的環境如此惡劣,依然睡得口水橫流。有一次我開玩笑叫他起來,說:“睡姿不對,起來重睡。”他真聽話,站起來,馬上又睡下去。開家長會,他父母沒來,我見到他爺爺。他爺爺拉著我的手,叫他孫子過來,“孫子,孫子,過來。”老爺爺非常誠懇地問:“老師,你看,這個孫子,怎麼辦?這樣的成績!”“唉!”老人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欲言又止。我點點頭。老爺爺說:“這個孫子啊,學習沒少花錢!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補習語文,後來說作文不行,又去補作文,到現在,花了我兩萬多塊錢。”後來,我一翻他成績,語文從來不過分。我就找他,想知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