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 哲理故事 ]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一所大學請我去演講,我問了大學生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你有自豪感嗎?大家一致回答,有!我問:那到底是什麼讓你產生這種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長江、長城,也有回答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年的文明、文字,奧運、火箭升空……

我緊接著又問:假如清晨醒來,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菲律賓人,你還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或者,你變成了一個盧安達人,生活在非洲,經歷過種族屠殺,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此時,你還能夠自信地面對全世界嗎?

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我能體會到,學生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自信”的含義,大多數人都不能從自我中尋求自信。

自信最本質的來源是什麼

我剛到耶魯大學時,同班同學互相做自我介紹,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同學給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紹自己時,講解得特別詳細:“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兩個片語成,第一個詞是典型的英語名,第二個詞是典型的西班牙語名,我的名字包含著菲律賓曾作為殖民地國家受多國文化影響的痕跡。”

他沒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調回顧了菲律賓的歷史。他的自信來自於一種信念:沒有人可以因為非我以外的東西來貶低我,沒有人可以因為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貧窮來輕視我。

年,我參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聯歡會。孩子們各有各的故事,經濟上的困難不但沒有能帶走他們的笑容與快樂,反而造就了他們超人的毅力和勤奮、樸素的態度與性格。在他們教室的牆角,小山似的堆滿了空可樂瓶和飲料罐,這些都是從不喝飲料的他們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級和學校撿來的。這些廢品讓他們攢出了幾百塊錢的班費,他們用自己的行動顯示出了一種自信。

差異既然客觀存在,我們就應該坦然地面對。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真正的自信應該來自於深植於心的這種信念。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國,很多家庭沒有培養自信的環境,父母可以為了孩子把整個身心都奉獻出去,總想把孩子的前途納入家長的軌道和框架,按家長的設計去成長,不能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發展。

無論在美國還是英國,在餐廳總會看到一個現象,父母讓孩子自己去點菜。孩子會直接對服務員說:“我要一個三明治,其中火腿兩片,雞蛋要生一點,加生菜,番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們點得精細、具體。對比之下,中國父母替孩子點了菜,等菜來了,孩子又不吃,說不喜歡。但是,給予充分的自由,讓他去點,他又不會。有一句英文說得特別好:“Charity begins at home”(一切美德源於家庭)。沒有平等,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尊、獨立和自信;從家庭中得到尊重,才能夠建立發自內心的自信。

中國人的自信

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獨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透過強調歷史,強調遺產,甚至強調完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得來的。四大發明怎麼樣,有四百大發明又怎麼樣?請到鏡子中去看一下自己,從外套、上衣、褲子,到襯衣、內褲,上上下下,都不是我們發明的。因此簡單地比較誰發明了多少東西沒有意義。泰山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就在我的家鄉,我熱愛黃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還有比黃山更壯觀、更雄偉的,難道因為世界上還有黃石公園、乞力馬扎羅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們不用依賴歷史的傳承,不用依賴多麼驚人的GDP增長速度,我們完全可以追求能夠讓自己幸福的目標。只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歷史,也不因為人口多少,國土面積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異。自信最本質的來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們不用太在意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如何評價我們。將目光轉向自己,自信也許更加長久和堅實。

與自己比較

中國人的自信往往來自於不平等。

你的月薪元,我的月薪l元,所以我自信;你騎腳踏車上班,我開車上班,所以我自信;你開本田上班,我開寶馬上班,所以我自信;你開寶馬 上班,我開寶馬上班,所以我自信。在歐洲,多數賓士、寶馬這類級別車輛的尾部,並沒有出現在中國常見的“S、i”等用於代表效能的標誌。歐洲的消費者經常要求取消車上的這些標誌,而中國的一些人卻特別強調要用這些標誌來體現身份,從而獲得自信。

這種來自於不平等的自信,可以在一瞬間轉為自卑。開S的會遇到開S的,會遇到開勞斯萊斯、法拉利的,還會遇到開遊艇和私人飛機的,最後在與沙特王子阿瓦利德私人購買的A比較後,會徹底喪失自信。

如果真的要進行比較,那麼就應該與自己比較,用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績與自己昨天的成績進行比較,再與自己能夠預測的明天的成績進行比較。只要自己是在不斷進步,哪怕取得的是微不足道的進步,也是自己的勝利,是任何人無法剝奪的。

同樣,中國不要與外國進行過度的比較,中國應該與自己的過去比較,我們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確實也存在很多問題,認清差距,認清問題,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讓世界去說吧。這才是中國人應有的自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