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個有毒食品的製造者都選擇這種思維方式——一個行業的人不吃自己生產的東西,覺得這樣就安全了——那麼這場博弈就沒有贏家,因為大家都在“易糞相食”,但“事情不會自己慢慢變好,需要外界的動力與刺激”,吳恆說,“擲出窗外”是每個人對食品安全問題應有的態度。
最近,吳恆做了件事——月日凌晨,他和志願者團隊一起釋出了一個名為“擲出窗外”(.zw.info)的網站,並同時釋出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易糞相食:中國食品安全狀況調查(-)》和《擲出窗外: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我們應有的態度》等報告。這組報告經人人網、新浪微博等網站傳播後,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網站上線第一天就有一萬的訪問量,用完了我預計一個月G的流量。”這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生說。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如果不是一篇“用牛肉膏製造假牛肉”的新聞,吳恆怎麼也不會意識到,原來食品安全的威脅離自己那麼近。
研二快結束時,吳恆在寢室埋頭寫論文,導致作息不規律,總是趕不上食堂的飯點,於是習慣了叫外賣。他最愛吃的是學校後門小餐館的鐵板牛肉蓋澆飯,“經濟實惠,不到元卻有大塊的牛肉”。室友勸他說,這麼便宜的牛肉一定是假的,但吳恆不以為然,他覺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
直到今年月,他看到牛肉膏的新聞,“那一刻,五雷轟頂”。
在三聚氰胺危機爆發時,吳恆雖然憤怒,但覺得和自己關係不大;得知火腿腸裡摻了瘦肉精後,他說自己不怎麼吃火腿腸;然後是鋪天蓋地的地溝油報道,他不常在外吃飯……直到牛肉膏橫空出世,吳恆赫然發現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於是,吳恆決定以此為起點,做一個近十年來的中國食品安全調查,讓更多人意識到食品安全的形勢已經迫在眉睫。然而在蒐集了兩三天資料後,他發現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隨便一個關鍵詞,一檢索都有五六千條”。
月日,吳恆在人人網上發了一篇日誌,正式徵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他的行列。很快,就得到了人的回應,這些人中,只有五六人和吳恆有過私交,有幾個已經工作了,甚至還有三個成員分別來自法國、加拿大和韓國。
在日誌裡,吳恆引用了約翰·多恩的短詩《喪鐘為誰而鳴》。“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水溫高了,驚醒的青蛙能多一點”
月日,志願者團隊正式開始運作。按照吳恆計劃的進度和分工,專案分成資料統計、資料分析和結論展示三部分,計劃在一個月內完成。
他們首先找到了醫源世界網的“安全快報”版塊,內有約一萬條記錄,包括近六千篇歷年來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吳恆說:“我們所做的是從中精簡出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找到它們的出處,並提取關鍵詞,方便索引。”
這是整個專案中最繁瑣,所花心血最多的部分,但也是最基本、最關鍵的部分。個人按時間段分工,分別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最後彙集到吳恆那裡。但考慮到單靠“安全快報”上的資料來源太單一,他們又根據不同時段去找其他網站的食品安全報告和主流媒體的食品安全專題,與手頭的新聞報道進行對比新增。“學歷史的,特別看重這一點。”吳恆說。
最後,他們挑出年月至年月之間有明確來源和受害者的篇報道,製作了條記錄,併為每篇報道提取了事發地、涉及食品種類、對人體有害的原因、媒體來源和網路來源等關鍵詞,方便使用者檢索。
在吳恆眼裡,這個專案的核心就在於這份“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有點類似於‘有毒食品維基百科’。”他說。
但令吳恆不解的是,雖然現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周圍的人好像都不太在乎了——“沒什麼可以吃的了嗎?那反正吃什麼都是中毒,就和原來一樣唄”。
“我覺得現在有點‘溫水煮青蛙’的意思。報道一多,大家就開始抱著無所謂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了。”吳恆說,“不過,我想把之前所有的新聞都蒐集起來,可能水溫就比較高了。我希望驚醒的青蛙能多一點。”
“易糞相食”與“擲出窗外”
吳恆開玩笑說,完成這篇報告差點讓他得了厭食症。在蒐集資料時,當讀到東莞和重慶兩地用化糞池水熬地溝油的報道後,他噁心得沒去吃午飯。
於是,在完成“有毒食品維基百科”資料庫後,他又撰寫了兩篇報告——《易糞相食:中國食品安全狀況調查(-)》和《擲出窗外: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我們應有的態度》。
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採用“易糞相食”這個詞語來作為報告的標題。在讀《左傳》時,“易子相食”(指戰亂災荒年間,人們不得不吃人充飢,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換子女來吃)的故事曾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月,吳恆又讀到了上海查封染色饅頭的報道。問題饅頭的製作者面對記者採訪時說:“打死我都不會吃,餓死我都不會吃。”這讓他覺得好氣又好笑:如果每個有毒食品的製造者都選擇這種思維方式,一個行業的人不吃自己生產的東西,覺得這樣就安全了,那麼這場博弈就沒有贏家——因為大家都在“易糞相食”。
當吳恆讀到年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根據他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廠的生活體驗寫成的紀實小說《叢林》時,他發現,即使在美國,一個世紀前,他們的食品生產行業同樣處於“叢林狀態”。
美國第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在吃早餐時讀到該書,突然“大叫一聲,跳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丟擲窗外”。羅斯福隨後與辛克萊見面,推動透過了《純淨食品與藥品法》,並建立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前身。而眾所周知的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創立,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被稱為“美國食品安全守護神”。
吳恆相信,把食品“擲出窗外”的不應該只有美國總統,而應該是所有對食品安全不滿的人。
年吳恆讀高中時,聽學長說過,幾年前學校食堂曾將前一天賣不掉的飯菜留到第二天再賣。學生們忍無可忍,其中的活躍分子串聯了各個班級,終於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購買了早餐後,把油條、大餅全部扔在了教學樓前的空地上。這件事發生後,食堂的伙食的確有所改善。
在吳恆看來,縣城高中的學生們集體扔食物,與羅斯福在白宮把香腸從窗戶扔出,“相隔百年,相距萬里,卻是異曲同工”。“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那應該是因為他們相信,事情不會自己慢慢變好,需要外界的動力與刺激。”他說,“擲出窗外”是每個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應有的態度。
“世界並不完美,但值得奮鬥”
月日網站釋出後,反響熱烈,但同時也有對報告科學性的質疑。最大的短板——也是吳恆自己意識到並在報道里提到的——是僅僅透過新聞報道來反映問題。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在微博上評論道,很難說這份報告給我們提供了什麼之前不瞭解的內容,“但這種源自草根和年輕人的衝勁,還是值得稱讚”。
在同學眼裡,吳恆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值得交往”的人。吳恆說,自己在人人網的好友接近兩千個,“可能是因為以前也做過一些專案,認識我的人比較多”。
他所說的“專案”始於年,他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一所中學支教。該縣同臨近的海原、固原合稱為“西海固”,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有“中國貧窮之冠”的稱號。
在支教過程中,他發現當地的孩子普遍使用漏洞百出的盜版詞典,導致他們“學習掌握了很多錯別字”。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本正版詞典,去年月,他正式發起“一本正經”計劃,為孩子們募得善款元。
吳恆說:“我是湖北人,在武大讀本科,考到復旦讀碩士,從中國最基層的農村來到一線城市,深感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分佈不公平。當時自己是不滿的,但覺得身為一個學生,有必要去做點什麼。”
從寧夏回來後,吳恆利用兩個月的時間,騎著腳踏車,一個人從復旦相輝堂騎行.公里,歷時天到達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當時也在學校甚至社會上引起了小規模的轟動。
“學了歷史地理專業後,我對這個世界更加好奇,更想知道每一片土地上都在發生什麼,曾經發生過什麼。雖然歷史不會重複,但一些處事方法是一脈相承的。理解了當今世界的規律,就會對歷史有更好的理解。”吳恆說,“世界並不完美,但值得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