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
年月日,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牛頓賣出了所持的英國南海公司股票,獲利英鎊。但之後南海股票繼續上漲,牛頓感覺自己只賺了個小頭,嚴重“踏空”。於是,他再度買回了南海股票。
隨後的一年,南海股價從英鎊躥升至英鎊,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很快形勢急轉直下,南海股票泡沫最終破滅,牛頓也以虧損萬英鎊了結殘局,牛頓十年的收入在這次買賣中化為灰燼。
牛頓將南海股災歸結為瘋狂的群體行為。然而,智如牛頓者,也難免隨著芸芸眾生,陷入對南海泡沫的大眾幻想和群體性癲狂,這不得不讓人們審視自己內心的貪婪。
.自大
但凱恩斯是個例外。
身為大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投資具有理論支援,在投資品種的選擇上,自然是傾向於最熟悉而自信的品種。凱恩斯根據他在財政部工作得到的經驗和對戰後德國的考察,開始看好美元,看跌歐洲貨幣,並按%的保證金進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貨幣買賣倉位。
不久,他賺到大筆利潤,但也因此認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場的走勢,初始的理性被大筆的利潤衝昏了頭腦。年月,凱恩斯預見德國即將出現信用膨脹,以此為理由,賣空馬克。此前,德國馬克一直下跌,但現在居然開始反彈。兩個月時間,凱恩斯已損失了l萬多英鎊,由他任顧問的辛迪加也損失了不少。
經紀公司要求他支付英鎊的保證金,於是他從一個敬慕者那裡借來了英鎊,又用他的預支稿酬支付了英鎊,才得以付清。他被迫承認,自己已經破產了。
之後,凱恩斯又涉足商品和股票投資,當時德國,這兩項投資都採用保證金交易方式,以很少的本錢就可以大筆投資,大膽的凱恩斯很快就利用複利,使自己的年收益在三年內達到%。但即使睿智如凱恩斯,也沒能避開年的股災——黑色星期四。
凱恩斯畢生積累的財富,在年崩盤時受到重創,他幾乎變得兩手空空。當然,凱恩斯後來透過著書寫作、保守投資股市,使得個人財富再次獲得增長,但據說年的崩盤,是他心裡永遠抹不掉的陰影。
不管怎樣,凱恩斯是經濟學家當中少有的真槍實彈投身市場去驗證自己判斷的學者,在理性之外再少一點自負,他可能會做得更完美。
.魯莽
身為資本運作老手,索羅斯自有對金融市場的判斷,他的“盛一衰”理論(繁榮期過後必存在一個衰退期),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索羅斯可不是理論的奉行者,而是一個理論的踐行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日本證券市場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日本銀行和保險公司,大量購買其他日本公司的股票。
有一段時間,日本股票在出售時,股市的市盈率已高達.倍,而投資者的狂熱還在不斷升溫。因此,索羅斯認為日本證券市場即將走向崩潰,他也更看好市盈率僅為.倍的美國證券市場。於是,年月,索羅斯把幾十億美元的投資,從東京轉移到了華爾街。
然而,索羅斯的判斷過於大膽而魯莽,首先出現大崩潰的並不是日本證券市場,恰恰是美國的華爾街。年月日,美國紐約道瓊斯平均指數狂跌五百多點,重新整理了當時的歷史紀錄。
在接下來的幾星期裡,紐約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卻相對堅挺。索羅斯決定拋售手中持有的幾隻大盤股。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相關資訊後,藉機向下猛砸索羅斯準備拋售的股票,致使期貨的現金折扣降了%。個合同的折扣就達.億美元。索羅斯因此而在一天之內損失了億多美元。
索羅斯在這場華爾街大崩潰中總共損失了大約.億到億美元,成了這場災難的最大失敗者。
索羅斯認為,一個投資者所能犯的最大錯誤並不是過於大膽魯莽,而是過於小心翼翼。
100但是,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如果大膽魯莽地去預期市場走向,並大膽魯莽地進行操作,那就絕不會畫素羅斯一樣,在失去億美元后還氣定神閒,這不僅僅是因為他財大氣粗,更因為他是索羅斯,他能承受由此帶來的巨大壓力,並且鹹魚翻身。
.輕信
大部分有經驗的投資人士,都不會相信別人離奇的投資神話,但美國總統格蘭特卻相信了。
原來,格蘭特從總統寶座上走下後,曾把目光轉向商界。不幸的是,一個叫沃德的人出現在格蘭特的身邊,他勸服格蘭特合夥做生意;更糟的是,格蘭特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借貸投資,他和沃德達成協議,分別投入萬美元,而格蘭特手上只有萬美元,據說他向自己的親家借了萬美元。格蘭特夫婦將萬美元的現金,投入到這家公司,而沃德則投入了同等價值的證券(後來發現這些證券的實際價值遠遠不足萬美元)。
奇怪的是,格蘭特總統絲毫不懷疑合夥人的資質,沒有請任何行家裡手去驗證沃德的證券價值,他對自己擁有一半股份的公司所經營的生意也糊里糊塗。格蘭特過於相信這個叫沃德的人,並且還替他作保向銀行借貸,這也為自己的破產拉響了前奏。
實際上,沃德真正在做的事情是在華爾街進行投機操作,而且不成功。他借用格蘭特之名吸引格蘭特的朋友和仰慕者投資,並允諾將會以非常豐厚的分紅來回報他們——他們也的確定期收到了分紅,但這些分紅大多是來自於後來的新投資者的錢。
最後,悲劇發生了,沃德捲款逃跑,格蘭特悽慘地破產。
投資原則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但格蘭特被合夥人的外貌和語言迷惑,導致了最終的慘劇。越是有名望的人,越應該明確自己的投資原則,感情的衝動代替不了理性的投資分析,輕信他人,讓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絕不是一個理性投資者的行為。
(蔣愛菊摘自《小康·財智》 圖/賈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