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徑加苦幹

[ 哲理故事 ]

大學期間,為了支付學費,我為一個投資機構當兼職調查員。當時冷戰剛開始,五角大樓大量製造戰鬥機、轟炸機和其他軍用飛機。投資家都想預測備戰計劃對股市的影響,因此他們都急於知道政府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尤其是鋁、銅和鋼材的需求量。

不過這些資料可不容易搞到。年,朝鮮戰爭一打響,五角大樓就把所有軍用物資購買計劃列為保密檔案。

我以前對金屬市場有所瞭解,所以自告奮勇去當這個“偵探”,老闆同意了。首先,我找到年國會聽證會的會議記錄(這些資料是向大眾公開的),但因為軍事會議是保密召開的,我沒法看到他們的記錄。

怎麼辦?我想到了年的會議記錄。那時朝鮮戰爭還沒有開始,軍事會議在正常聽證會期間召開,記錄也很詳細,而透過研究政府公告和一年來的新聞報道,我知道年和年美國空軍的規模和裝備基本一致。於是我從年的記錄中找出每個營有多少架飛機,每個空軍聯隊有多少個營,新戰鬥機的型號、後備戰鬥機的數量和預計損耗量。有了這些資料,我就基本上可以算出每個型號戰鬥機的需求量了。

接下來我必須找出每種型號的飛機需要多少鋁、銅和鋼材。我找來各種飛機制造廠的技術報告和工程手冊,一頭扎進數字、圖表和工程專業術語的海洋。漸漸地,凌亂的資料中呈現出規律,政府的購買計劃變得清晰了。

調查結束後,我寫了兩篇很長的報告,都被髮表在《經濟記錄報》上,題目是《空軍經濟學》。時隔多年,我當上美聯儲主席後不久,一個曾在五角大樓工作過的同事說:“還記得你寫的《空軍經濟學》嗎?你計算出來的數字跟政府保密檔案裡的數字非常接近,當時嚇了我們一大跳,差點兒就要派秘密警察跟蹤你呢!”

如果你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會給你兩個答案:“捷徑”和“苦幹”。比如《空軍經濟學》這項調查,年的會議記錄是“捷徑”,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計算整理出各種型號飛機的資料是“苦幹”,這兩項缺一不可。

補充糾錯
下一篇: 瓶蓋上的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