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有多少皇帝娶了自己的親嫂子

[ 歷史故事 ]

其實,一個寡婦,在自己的男人死後,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這種現象——我們歷史上稱之為轉房婚——轉房婚並不是一種只有中國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洲人才有的特殊現象!轉房婚也是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普遍具有的現象!這裡面的故事就多了去了!

  根據專家考證,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的轉房婚傳統早在中國的傳說時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這裡面,也有著很多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舜的故事!

  舜沒有發達時,在家幫老爹鼓叟幹活,老爹不喜歡他,只喜歡小兒子象。老爹與象合謀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總不如意。一次,老爹與象騙舜下井,老爹與象兩人遂在上面落井下石,用土填滿,以為舜必死無疑。象公開說:這下可好了,兩個嫂嫂就歸我所有了!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參見《孟子·卷九·萬章章句上·二嫂使治朕棲章》!

  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不但有轉房婚的傳統,還很流行二女共侍一夫這一現象。

  第二個故事:還是舜的故事!

  在介紹這個故事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個詞彙:媵。

  媵制是指一個女子出嫁,須陪送同姓子侄和奴僕隨嫁。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會的族外婚向對偶婚演變中的一種過渡形式,即“與長期結婚的男性有權把她的達到一定年齡的姊妹也娶為妻。”堯嫁二女於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這裡的皇指娥皇,英指女英。娥皇和女英都是堯的女兒,都同時嫁給了舜!

  春秋時期,各國統治者實行媵制。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也是說的媵婚。這裡的“歸”是“出嫁”的意思。根據清人王先謙、姚際恆的解釋,這裡的“公子”為豳公的女兒。詩的大意是,少女們在採桑時忽然心裡悲傷起來,恐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進入戰國,因為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媵制隨之沒落。後世有妻死,由妻妹續絃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遺孑。

  媵妾婚的產生與轉房婚一樣,有如下許多原因:

  第一、是母系制的徹底崩潰與男權的伸張。男子以女子為私有財產,既然是私有財產,當然多多益善。

  第二、部落戰爭和奴隸使用的結果。私有制引起了比過去廣泛、劇烈得多的掠奪戰爭,透過戰爭總有大量的婦女、小孩成為奴隸,被勝利者任意佔有。

  第三、統治階級的縱慾,以女子為玩物,同時以蹂躪女子多作為其權勢的象徵。

  第四、子嗣觀念的影響,多妻則多子,多子則多福。

  自從周代的宗法家族組織確立之後,子嗣觀念更加濃厚。周代這種子嗣觀念的發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確定。以後帝王、貴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納妾者,多以子嗣的傳祧為藉口。

  正是因為子嗣觀念的發展,導致了轉房婚和媵妾婚長期以來一直流行在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中間!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後嫁給小叔子,是漢民族普遍具有的現象!

  但是,為什麼在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的問題上,會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呢?史學界也會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呢?

  這是因為後來的漢族知識分子逐漸的認識到,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在他們的努力下,漢族政權也開始從法律上禁止這種不文明的轉房婚!

  那麼什麼時候滿洲人開始覺得轉房婚是不文明的現象呢?

  其實滿洲人入關之前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種轉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現象,也一直流行這種轉房婚。但是,滿洲人入關以後,隨著他們對於漢民族先進文化的汲取,他們也逐漸接受了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是一種亂倫行為的結論!因此,在清朝政府制定刑法的時候,比漢民族的宋明政權還要嚴格!他們乾脆是採用重刑的辦法來禁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斬;收兄嫂與弟媳者,絞!

  不過,上述規定都是在滿洲人入關以後很長時間的事了!在順治皇帝即位之初,滿洲人還沒有接受這種觀念!那個時候,他們還仍然認為轉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現象!在他們之間,也還仍然流行這種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

  但是問題在於,後來的滿洲人在逐漸接受了漢民族知識分子的關於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是一種亂倫行為的結論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解釋自己祖先的經常的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

  辦法只有一個,隱瞞歷史!也就是想方設法也要把這些自己祖先經常的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加以隱瞞!

  於是又有了另外一個故事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真假之爭。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