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戰“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作出這一驚人的判斷。然而,他這一思想的形成與實踐卻經歷了一番周折—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浴血奮戰,卻丟城失地,接連失利。此時,只有萬多人的八路軍在敵後戰場採取何種作戰形式才能在戰爭中生存發展,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為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在延安鳳凰山腳下那孔普通的窯洞裡思索著。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孫武的《孫子兵法》日夜不離左右;列寧、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的論著也堆滿了床頭。他精心琢磨中外兵家著作的精華,深刻體會用兵的奧妙,終於構思出一個令世界戰略家頗感新鮮的課題:抗日戰爭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實行遊擊戰。
猶如在驚濤駭浪中行駛的航船,當船長撥開重重迷霧指明正確的航向時,並不是所有的船員都能夠理解。果然,當毛澤東的意見傳到雲陽紅軍總部時,參加會議的眾將領大惑不解:這是什麼作戰方略?
八路軍出征在即,指戰員卻在戰略方針認識上存有較大分歧,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毛澤東提議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作戰問題,地點定在洛川。
會場設在洛川城郊馮家村的一所破舊私塾裡。前來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博古、任弼時、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等軍政首腦人。當時,除鄧小平留在雲陽紅軍總部主持工作、羅榮桓率部東進沒有到會外,能來的幾乎都來了。不起眼的馮家村、小小的洛川縣,因此在革命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頁。
會議從月日至日,討論異常激烈。一些同志提出紅軍時代的游擊戰過時了,主張以運動戰為主,配合國民黨軍隊多打大仗,擴大影響;兵力不能分散,要比較集中;在出兵問題上,要早出兵,而且全部開出去。毛澤東堅決反對這些意見,他說:“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不能低估它、看輕它。同日本侵略軍作戰,不能侷限於過去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一套老辦法,硬打硬拼是不行的。我們的子彈和武器供應都很困難,打了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因此,紅軍的戰略方針應當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
朱德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主張早上前線,謹慎用兵,廣泛開展游擊戰。但同時也提出疑問:“不打大仗,國民黨會怎麼說?人民群眾會怎麼說?外界輿論會怎麼說?”
彭德懷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我們當時許多人都沒有把敵後游擊戰爭提到戰略上來認識,對於毛澤東同志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這個方針,認識也是模糊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是長期堅持敵後抗日戰爭的正確方針。我當時對於‘運動戰’和‘游擊戰’這兩個概念的主次是模糊的。如時而提‘運動游擊戰’,時而提‘遊擊運動戰’。”
經激烈討論,大家對黨對紅軍的領導、獨立自主的指揮原則和紅軍擔負的任務都表示贊同。但是,究竟是採取山地游擊戰還是運動戰仍存分歧。由於急著出兵,這個問題沒有時間再討論。
月中下旬,他一次次地致電前方將領,提醒他們要下最大決心實現作戰方針的轉變。但這個轉變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是幾封電報就能解決問題的。這一點,從平型關戰鬥前毛澤東與前方將領間的電報往來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