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百姓投資理財大盤點

[ 現代故事 ]

  2011年,CPI節節攀升,漲幅之高超出市場預期。迎戰CPI已是普通百姓不得不面對的壓力。即便經過此輪連續五次加息,我國也仍處於“負利率”狀態。這使2011年百姓投資理財頗為艱難。

  儲蓄:跟著加息節奏跑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百姓都有著儲蓄理財的傳統習慣,按照現在實行的利率標準,儲蓄時間的長短決定著利率的高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更多的會選擇中長期儲蓄。可2011年就不一樣了,因為總體物價不斷上漲,通貨膨脹加劇,導致連續五次加息,一年期利率達到3.5%,2011年就出現三次加息。儲蓄只能跟著加息走,不少百姓剛剛存上定期不久就又隨著加息的到來而提前支取後再存上定期,這讓百姓沒少折騰。由於五次加息仍沒有跑過CPI,於是不少百姓把目光瞄向銀行理財產品。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建議老百姓理財最穩妥的方式當然是存銀行,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可以選擇的,相對風險較小。

  國債:受益加息週期

   事實上,從去年4月第一期電子式儲蓄國債開賣以來,就一改2010年頻頻“遇冷”的局面,發行持續熱銷。究其原因,業內分析認為,一方面是由於股市持續低迷,一些投資者轉而青睞被譽為“金邊債券”的國債;另一方面,市場普遍認為加息已到尾聲,未來利率水平繼續提高的機率不大。因此,國債成為一些風險規避型投資者的首選。國債購買者不僅吸引了追求固定收益的中老年投資者,也吸引了年輕人的加入。

   以去年10月發行的國債為例,三期國債均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國債,共包括1年、3年和5年期三個品種,利率分別為3.85%、5.58%和6.15%,分別高出同期定存利率0.35、0.58和0.65個百分點,發行利率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利率優勢較為明顯,吸引了百姓的眼球,不少銀行出現了排隊搶購情況。

  股市:機會難覓慘淡走低

   雖然2010年我國的股市表現在世界排名倒數第三,但也沒有為2011年帶來新的機會,2011年中國股市仍然排在全球股市跌幅榜的前列。2011年股市前高後低,年內新低不斷,2010年末上海大盤收於2808.08點,2011年4月18日創出年內最高點3067.46點,此後一路下跌,臨近年末,新一輪的跌勢再起,把大盤推向2300點,12月12日更是跌破了2300點,誰也不曉得下一個悲傷在何處,股民們能做的也就是認股宰割了。市場的高速擴容和大小非減持使市場難有起色,眾多股民揮眼離場,投資者滿盤皆輸,不少中長線投資資金斬倉出局。

   韓志國認為:IPO、大小非、再融資日甚一日,股市面臨全方位的失血危險。中國股市根本看不到牛市跡象,一味看多會帶來巨大的財富風險。股市,將探底不斷。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還沒有聞到牛糞的味道,哪來的牛市!

  基金:投資者受制於人

   在許多股民看來,證券投資基金都是專家理財,是值得託付的專門理財機構。但從基金公司經營業績看,由於各自的投資策略和風格不同,收益差距卻很大,根據基金公司的投資報告,經營業績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都有,像一些著名的基金公司,經營業績一直走在各家公司的前列,如果你投資這樣的基金公司,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投錯了基金管理公司,有可能不光沒有收益,還可能賠上老本。

   中國基金業對股市過度依賴,業務範圍受到限制,過於狹窄,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一旦股市不好,靠天吃飯的基金贏利非常困難。目前,開放式基金數量突破800只。然而根據天相公司的資料,去年上半年6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763只基金,整體虧損1254億元,沒有一個實現正收益。專家表示,基民需要對股市大盤有所瞭解,以穩健的心態投資基金,改變高風險投資偏好,瞭解更多基金種類、選擇風險較低的基金。

  黃金:年內最大的贏家

   在眾多投資理財產品中,黃金在通脹背景下的優勢比其他品種更為突出。雖然目前國際金價保持在1700美元/盎司左右盤整,但國際形勢並沒有明朗,金價正處於盤整階段,預計下跌空間有限。

   目前我國黃金投資有多種形式和品種,如黃金現貨、期貨和紙貨;在現貨中又分為金條、金幣、各種首飾和工藝品,可以適應不同愛好的消費者和投資人。

   2011年的黃金市場依舊沒有讓投資者失望,持續了10年的增長並且一路飆升,多次重新整理歷史的記錄,一步一個臺階地創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新高點,黃金在4月20日站上了1500美元/盎司大關後,便一發不可收拾,9月6日最高到了1920.50美元/盎司。

   去年年初,金條銷售量已據上年同比翻番,以當時315.5元/克的價格截止到12月中旬來計算,投資30萬元可有4萬元的淨收益,投資3萬元就可收益4000元。回報率已高達13%以上。7月,黃金在短暫回撥後再創新高,讓百姓對黃金的投資熱情仍有增無減。

  房市:越調控買房越糾結

   在過去的一年裡,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從國務院到各部委,都先後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終於使房價有所鬆動。

   那些將畢生積蓄都用來購房的百姓曾經認為透過房價高企而獲得的資產增值是高枕無憂的,但最近他們突然發現,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開始降價促銷新樓,造成已經購房的人資產縮水。

   在過去10年裡,中國房地產平均累計漲幅超過500%。從長期看,房屋對抗通貨膨脹的效果不錯,但必須從稀缺性和可塑性上進行選擇。否則,風險還是有的。目前房地產資產總量是股票資產總量的5倍。“十二五”期間,中國房地產業將面臨結構性調整。如果真要投資房產,請大家記住:一定要從稀缺性和可塑性著手才能讓投資有長期價值。

  理財產品:把握短期品種

   銀行理財產品,其最大特點是安全性高,從資產配置角度看,投資者可適當比例配置這種低風險品種,從而保證資金安全。目前在“負利率”情況下,短期乃至超短期理財產品是較好的選擇。

   銀行理財產品憑藉高收益率和收益的相對穩定贏得百姓追捧。去年年中,CPI同比升幅4次超過6%,同期有不少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高於6%,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倒掛。6月下旬,有股份制銀行發行了3天期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7%。

   各家銀行就狂發收益極高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甚至出現收益率倒掛現象。“借道理財攬儲”,這嚴重製約了理財產品市場正常的健康執行。這不,超短期理財產品的風光同樣“超短”,已經招來監管部門的“呵斥”。針對銀行理財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出現的問題,監管對銀行理財業務的關注度明顯提高。在近期的市場上,超短期產品開始淡出銀行理財舞臺,尤其1個月期限以內的理財產品在大銀行基本“絕跡”。

  保險:居民意識增強

   社會發展多元化,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致使百姓的風險意識也在不斷增強。為“防病”、“養老”、“平安”,人們捨得花錢。同時,伴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不斷變化,儲蓄性保險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投資手段正在被人們所接受,併成為繼銀行儲蓄、證券投資後,百姓在金融領域的又一投資選擇方式。購買一份保險,給自己和家人尋求一份平安,給未來生活尋求一份保障,成為居民入保的直接原因。此外,保險公司推出一些定期分紅的險種,尋求資產升值也成為部分居民入保的動力。到期能歸還保險本金並能獲得增值的儲蓄性保險備受參保人的認可。

   2011年央行連續的加息政策對於壽險公司來說,分紅水平也將隨息而動,分紅產品有效規避通脹的能力也會得到加強。從保障的角度看分紅,是多多益善,從分紅角度看保障,是步步為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