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聊洪斌和愛人Judy在北京某衚衕裡租下了一間門面房,經銷手工復古鐵皮模型,但是商店開張後生意很冷清。
聊洪斌之前開過三年多酒吧,結交了許多外國朋友,留下了不少充滿異域風情的物件。他把別人送給自己的全新禮物、家裡的閒置品擺在店裡低價售賣,沒想到,這些東西反而比店裡專營的模型賣得好。既然“副業”幹得比“主業”好,何不變副為主呢?“交換商店”的想法漸漸成形,並於2010年6月正式開張。
所謂交換商店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顧客可以用現金購買商品,也可以用個人閒置物品衝抵消費金額,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聊洪斌認為,交換商店和垃圾站的區別是:垃圾站結束產品的生命,交換商店給予它新生。比如,經協商後,一個戒指以5元價格成交,商店並不支付給顧客現金,顧客可以用這個虛擬價格交換店裡其他等價商品,若所交換的商品價格為6元,則需另支付給店裡1元。
小店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堆滿了顧客送來交換的二手貨,包括電子書、綠寶石飾品、美國白宮紀念章、非洲堅果玩具、各種拎包、書籍,琳琅滿目。的確,你不知道會有什麼人送來怎樣的東西,交換商店的貨源無法預測,這正是它的吸引力所在。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未知”和“選擇”都是一種樂趣。
但這並不意味著顧客可以把任何東西拿來交換,店主制定了一份詳細的“不接受物品”清單。一年多來,賣過的東西來自天南海北,共計上萬件。大部分商品都為二手品或閒置的全新品,價格遠低於市場價,店內又集合了各種私人收藏,商品種類豐富,風格多樣,成了淘客們的樂活之地。
很多貨品就僅此一件,是交換商店的一大特色。個人閒置物品一放多年,蒙塵落灰的,當它們被送到交換商店,老闆娘Judy總會細心地打理一番,即便是標價一塊錢的鑰匙鏈,她也會擦得乾乾淨淨,再弄個包裝,放在貨架上,開啟射燈一照,原來不起眼的小零碎會在剎那間變得光彩奪目。
當有客人嫌某件商品貴的時候,Judy會耐心地講解它的價值所在,若對方還猶豫,她會說,那就等等再過來吧,只要到時候這件東西還沒被換走。因為商店的價格策略是“不斷降價”,剛剛上架時最貴,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降價,如果一直沒人買,最後可能會降到1元。
小店曾經有一個獨輪車一塊錢被人買走了,那是從開價99慢慢降到60。因為獨輪車在生活中用不上,所以很少有人喜歡,有一箇中年顧客很喜歡,聊洪斌就分別寫了1塊錢、30塊錢、60塊錢三個紙條,顧客抽到了1塊錢的。客人以極低的價格在這裡淘到心儀的商品,聊洪斌總是比客人還開心。
就這樣每天等待閒置貨品送上門,又等待有緣人把它們換出去或賣出去,這樣的生意經看似漫無目的,並且顯然與講究精準、高效的現代商業倫理背道而馳,但是開業一年多來,刨去房租、水電等基本開支,聊洪斌夫婦已經穩賺了一筆,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聊洪斌不斷地冒出新的主意,他拍攝了一套圖片集合,讓網友看到交換商店的產品都跑到哪裡去了。
最近,他有了一個發展“交換商店會員”的新設想,交換商店的商品應該和圖書館一樣,會員可以借用或者租用,會員交換走的舊物,過了新鮮勁兒不再喜歡的話,可以退回來,只收取10%~20%的折舊費當做租金。
有人在網上看到交換商店,特意從無錫乘火車到北京來取經,想在無錫也開一間這樣的店鋪。聊洪斌表示不介意別人使用他們的創意,商店的牆上寫著“歡迎複製”。聊洪斌說,其實每個社群都需要交換商店,交換商店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