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著名的莫愁湖畔有一家著名的小麵館,麵館的主人名叫馮虹,原是南京鐵路分局列車段的一名職工,後下崗回家。無事可做的馮虹在無奈中於2003年11月在南京莫愁湖畔開起了現在這家麵館,經營手擀麵。
在南京著名的莫愁湖畔有一家著名的小麵館,麵館的主人名叫馮虹,原是南京鐵路分局列車段的一名職工,後下崗回家。無事可做的馮虹在無奈中於2003年11月在南京莫愁湖畔開起了現在這家麵館,經營手擀麵。雖然馮虹做得一直非常賣力,面的味道也算不錯,但因為沒有特色,在南京這樣一個人們著名“口刁”的地方,生意十分不景氣。馮虹沒有多少錢可以往裡賠,她下崗之時已經42歲了,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讓她慢慢來。店雖然開在莫愁湖畔,那時馮虹卻是一天到晚愁得坐立不安。
她很想改變這種局面,可是討教了很多人,聽了很多人的主意,有些主意聽起來真的不錯,但一做起就滿不是那麼回事。怎麼辦呢?正當馮虹苦思無計的時候,有一次,她為一位客人下麵條,無意間發現鍋內的白色高湯中漂著幾點紅色,仔細一看,才發現是自己擀麵條時把幾片胡蘿蔔片粘上去了。她看著在高湯中翻滾的麵條,忽發奇想:這白湯白麵加上點紅色的胡蘿蔔點綴還真好看,我能不能把我的手擀麵乾脆做成彩色的呢?說不定會受到一向喜歡追新獵奇的南京食客的歡迎。
這樣想著,她就開始試驗起來。首先,麵條是進口食品,肯定不能用化學染色劑,必須採用天然、無汙染和可食用的染色材料。她首先想到的是從蔬菜中提取汁液當染色劑。為此,她從菜市場買了一大堆芹菜、紫包菜之類的蔬菜,洗乾淨後分別將它們掰碎,放到榨汁機裡攪碎,然後兌上水,加上面粉搓揉,最後擀成麵條。完了定睛一看,紫色的、綠色的麵條流光溢彩,漂亮極了!
馮虹不禁喜形於色,但是,麵條一下鍋,她的高興勁兒就沒有了。原來用蔬菜汁擀出來的麵條漂亮是漂亮,卻非常不筋道,一碰就斷,吃到嘴裡也是一股爛糟糟的味道。這樣的麵條,連自己都不能接受,更別說讓消費者接受了。後來透過請教專家,她才知道問題出在麵粉上。因為她過去做麵條一向使用精製面,這種麵條的纖維較細,加上蔬菜汁等含“雜質”的成分就會比較易碎易斷,如果換成粗麵粉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馮虹回家一試,果然像專家說的一樣。
馮虹的彩色麵條終於做出來了,後來專家又給她提供了一種全天然的新增劑,使她做出來的麵條既好看又筋道,入口滑溜。馮虹給自己新推出的麵條取名彩虹面,一語雙關,既指麵條,又指麵條的發明人。彩虹面上市後,受到顧客的熱烈追捧,馮虹的小麵館很快就扭轉了經營頹勢,開始邁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此後,馮虹還發明出“複合型”的彩虹面,比如,蔬菜中沒有灰色和藍色,她就用白色的牛奶和紫色蔬菜中提取的紫色汁進行混合,調出灰色,然後再用灰色和綠色的蔬菜汁進行搭配,調出藍色。至於紅色,則是從血糯米中提取的,那是她查了許多書才查到的“秘方”。經過艱苦的摸索,馮虹做出了真正的彩虹面,像真正的彩虹一樣,一種麵條含有七種顏色,而且全部是天然調料,絕無汙染,綠色環保。對於馮虹的匠心,許多顧客擊節歎賞,說她不像是個開面館的,簡直就像是個藝術家。
2004年6月30日,馮虹的彩虹面獲得了國家的發明專利。依託自己的專利麵條,馮虹的生意開始變得一帆風順,除了莫愁湖畔這家麵館,她還準備在南京最繁華的山西路和新街口開辦幾家分店,並打算在全國建立自己的連鎖店。僅僅用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馮虹就擺脫了下崗時的貧困生活,開始邁向富裕的新生活。
操作要訣:
對現有產品進行改進,是一種省力、見效快的好辦法,但是改進有規律,不是瞎琢磨。
據美國學者研究,對一種產品改進的程度與可能獲取的收益呈正相關,而與推廣的難易卻呈負相關。一種產品改進的三個程度:較小、中度、重大,衡量的標準是:能明顯看出與原有產品的關聯性、比較容易看出與原有產品的關係性、很難看出與原有產品的關聯性但實質存在關聯,其獲取可能收益的增長程度分別是25%、45%與80%,也就是改進越大,可能性的收益就越大。比如從打字機改進到電子打字機,可視為一個較小的輕易改進,而從電子打字機改進到電腦文書處理系統,則是一個較大的困難改進;
又比如從最初的夾鼻眼鏡到可以架在鼻子上的有框眼鏡,可視為一個較小的輕度改進,從有框眼鏡到不需要鏡架的隱形眼鏡,可視為一箇中度改進,從隱形眼鏡到鐳射外科消除近視手術,則可視為一個較大的困難改進,但如果從最初的夾鼻眼睛來看現在的鐳射外科消除近視手術,那完全是一個革命性的飛躍,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產品改進的關係。從收益來說,每一種改進型產品都比改進前的產品收益呈向上趨勢,但在市場推廣上,卻呈現難度加大的趨勢。
馮虹的彩虹面也是如此。在發明彩虹面之前,馮虹的麵條是兩塊錢一碗,發明彩虹面之後,馮虹的麵條賣到3塊多錢一碗,一碗麵條單從售價上來說,收益同比提高50%以上,但在推廣上卻碰到了困難。開始的時候,很多顧客根本不接受她的彩虹面,主要是不放心,擔心裡面有有害健康的新增劑,直到後來馮虹請顧客看著她做麵條,又用攝像機拍下製作麵條的全過程,在店裡不停播放,才逐漸打消了顧客的疑慮。
從創業者和中小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應該首先考慮對產品作較小的輕度改進,頂多做中度改進,以便利用產品的原有市場和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這樣可以減輕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降低費用。創業者和中小投資者最大的困難就在於資金不足,如果上來就對產品進行重大改進,使消費者難以看出改進後的產品與原有產品的關聯,從而在意識上誤認為他們接觸的是一個全新的產品,並由此產生對新產品的懷疑和不信任情緒。經營者如果要消除顧客的這種懷疑和不信任情緒,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花費巨大,雖然最後帶來的收益可能是巨大的,但對於資金匱乏的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恐怕很難有機會支撐到暴利真正到來的那一天。
另一方面,創業者和投資者在對產品進行改進時,要考慮這種改進是不是顧客真正需要的改進。明智的做法是隻做那些顧客真正需要的改進,可以為顧客真正帶來好處的改進,而不是玩花活或譁眾取寵。在這方面,創業者和投資者要控制自己的衝動,控制自己的主觀情緒,把錢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