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意識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很難譯成英文,比如“突擊手”、“精神文明”、“班子建設”……要是誰能譯出“血染的風采”,我簡直想給他送一面錦旗。
在此類詞彙裡,還有一個就是“素質”。“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當……”這句話如此廣為傳播,以至於如果前面少了“中國人”,後面少了“低”,“素質”這個詞都顯得缺胳膊少腿。
一個詞很難譯成其他語言,肯定有很多原因。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詞所指向的現象本身其實含糊不清。什麼叫“素質”呢?直覺的解釋是“文化水平”。最新人口普查顯示,中國文盲率現在只有4.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項研究顯示,中國18.3%的25歲到34歲的人口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高於捷克(15.5%)、土耳其(13.6%)、巴西(10%)等國家。可見中國人的文化水平怎麼也不算低。
如果“素質”指的不是文化水平,那恐怕就是指合作精神。據說中國人“一盤散沙”,這被視為中國人素質低的明證。
社會科學裡有個詞叫“社會資本”,說的是人與人水平往來的黏性和密度。一盤散沙的社會,就是沒有機油的機動車,開起來肯定稀里嘩啦。且不說後來有不少學者對“社會資本”的政治後果進行質疑,就算“社會資本”多多益善,又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其實中國的傳統並不是一盤散沙。傳統鄉土社會有著細密的社會交往網路和自治傳統。村裡需要修個路、通個渠,各家各戶常常商量著集資解決;張三和李四鬧個矛盾,族長或者鄉紳往往根據村規給擺平……我在紐約的唐人街,看到已經離開故土上百年的中國社群,每到佳節,還聚到一起舞個獅子敲敲鑼鼓。所以,很難說中國人基因裡缺少凝聚力。
反倒是“全能國家”一登場,宗族、社團、廟會這些個“封建糟粕”就被強拆,人們日趨原子化,政治成了唯一的黏合劑。至今,強大的思維慣性還抑制著社會資本的積累。
“素質”要不就是指規則意識?中國人不愛排隊,亂闖紅燈……這些現象說明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民眾需要被“素質高”的精英群體管束起來。成龍大哥所言“中國人是需要管的”,大約是這個意思。這些壞習慣我倒是深有感觸,尤其是不愛排隊這一項,有時,我簡直希望每個商場櫃檯前都配備一名警察。
我去過港臺,也見過人口同樣密集的港臺市民自覺排隊。他們也是中國人,說明規則意識這種“素質”,也不是一遇到中國人就發生排異反應。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國民眾的規則意識不足,也實在看不出這如何能推匯出剛性管理的優越性。也許有人認為“素質低”的民眾需要“素質高”的官員去教化管束,那麼放眼官員的素質,不免叫人膽戰心驚:今天可能一個官員因為貪汙幾千萬元而鋃鐺入獄,明天沒準又看到強行拆遷逼得一個人上訪自焚。如果某些官員經常在工程招標中玩內部交易、在土地糾紛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屢禁不止……又怎麼能指望“下面”畢恭畢敬尊重規則?一個隨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別人不要隨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國人的“素質”有問題,它也是更多地源於某些地方的剛性制度安排。我當然不相信制度的變革可以在一夜間改變文化,但是,對僵化制度的變革,至少可以開啟一個公共生活的空間,而公民素養的培養需要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學會跑步需要首先解開腳鐐。那些說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該如何的人,也許可以考慮把這話改成“中國更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