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的利息

[ 現代故事 ]

在冬天進風、夏天漏雨的破房子裡住了整整三年,還是沒能兌現當初在結婚時對妻子許下的要買一臺大彩電的諾言。

  妻子仍然在給別人打零工,而他,仍然還是蹬著三輪車在城市裡賣啤酒,沒日沒夜。

  雖然美麗的希望還在,但按照月漸稀少的那點結餘來看,日子似乎比以前更清苦了。

  聽到同行們談論開封四胞胎的訊息時,他剛送完一車啤酒回來,大汗淋漓。

  事情很簡單,開封的一對農民夫妻喜獲四胞胎,但家庭拮据,無力撫養,滿面愁容。

  在報紙上看到這則訊息後,一連幾天他都吃不下飯。

  經過一夜深思熟慮,第二天清早,他主動去報社求助撰寫這個報道的記者,希望報社能夠刊登他親筆寫下的倡議書,並支援他的提議。

  他想另外找11個人,組建一個愛心聯盟,每人每年捐獻400塊錢,這樣。開封四胞胎就有了每月400塊錢的最低生活保障。

  愛心聯盟的提議很快得到社會的響應。12個人,不同的背景,幹著不同的工作,卻在這一刻,有著同樣的希望。

  2003年,一場殃及全國的“非典”讓這個備受關注的愛心聯盟忽然中斷。

  公共場合忽然冷清,人人都戴著白色的口罩,終日惶恐。

  夜宵攤、迪廳、酒吧、KIN等這類啤酒消費大戶也一度因為生意無人問津,而不得不把先前所籤的全部訂單悉數退回。

  生活頃刻陷入窘境。閒著只能給貧困的家庭增加負擔,他想了想,還是決定出去看看,繼續推銷啤酒。

  大風驟雨,他還在蹬著三輪車一路奔波。但凡有店鋪,他都會下去敲門問問,老闆,要不要啤酒?我可以幫你打折。八折!八折!七折!七折好不好?

  連續奔波數日,一箱啤酒也沒能賣出去。

  時間總會過去。“非典”的浪潮剛剛停歇,他就迫不及待地出門拼命了——拼命抬酒,拼命蹬車,拼命賺錢。

  愛心聯盟再度成立。

  拿到第一筆工資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開封的四個孩子。當初許下的每人每月捐獻400塊錢的承諾,距今已間斷了整整五個月。

  他拿著剛領的工資跑到銀行櫃檯,微笑著問正在填單的出納員:“小姐你好,如果一個人欠銀行400塊錢的話,那麼五個月後算上利息應該還多少?”

  出納員疑惑不解。他又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了一遍。幾秒鐘後,出納員把手裡的計算器遞給他看:“先生,五個月後應還438塊4毛。”

  就這樣,他把438塊4毛人民幣匯給了開封的四胞胎。他說,這是承諾的利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他叫羅嵩山,1973年生於河南禹州,一位普通的送酒工人。他用438塊4毛的真實行動向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證明了,再卑微的承諾,都會有守護的價值。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經典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