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人帶豬一起請

[ 現代故事 ]

最近,我看到一期央視《致富經》,講的是“80元1公斤的豬肉”。不說80元1公斤的豬肉,是否物有所值,單說說故事的主人公,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

  話說80元1公斤的豬肉,名曰“裡岔黑豬”,是山東省的特產。這種豬,體格較大,比一般的豬要多兩節脊椎骨,骨頭大且肉質肥,價格又高,所以這種豬漸漸退出了市場,並有絕種的跡象。

  為了保種,畜牧局的領導找到當地的億萬富翁趙渡。趙波一聽每年出200萬元,就可以儲存瀕臨絕種的裡岔黑豬,也可以保留他那“兒時的記憶”,便應了下來。

  緊接著,問題來了。既然要保種,就要儘可能多地找到“種豬”,這成了一個麻煩事。

  有一天,工作人員在一個老農的院子中,發現了70頭純種裡岔黑豬。這個發現,讓所有人欣喜若狂。

  工作人員本來以為出一個好價錢,就可以把這些豬買走,可是,他們錯了。

  老人養了一輩子裡岔黑豬,對豬有了深厚的感情,無論工作人員出多少錢,人家就是不賣。

  畜牧局的領匯出馬,還是談錢,依然沒有成功。

  最後,老漢急了,扔出一句狠話:“就是出100萬元,我也不賣。”

  怎麼辦?一般人似乎解不開這個結,就看看億萬富翁趙波有何妙計吧。

  趙波找到老漢,絕口不提買豬的事,而是拉起了家常。

  閒聊中,趙渡提出請老漢幫他養豬,年薪2萬元。老漢有些動心。後來,年薪加到4萬元,老漢同意了,可是,還有顧慮,舍不下院子中的70頭豬,於是,趙波又出45萬元,買下70頭豬,讓它們跟老漢一起搬過去。老漢欣然應允。

  億萬富翁趙波在解題時,思維與常人有哪些不同?最根本的一點,趙波與老漢做交易的時候,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對方的真正需求。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老漢苦惱的不是錢,是寂寞。豬賣了,剩的都是寂寞。所以,老漢不肯賣;把豬帶走,還能掙錢,還能保種,何樂而不為?

  如果我們再抽象一下,就會發現,領導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關注人的因素。事情都是要由人做的,一個得力的人,可能帶出一個優秀的團隊,從而開創一番事業。如果趙波先把老漢的豬買來,又有何用?請老漢養豬,不僅豬帶過來了,還帶來技術。帶出來一批能養豬的徒弟,從而帶出一個可以批次生產的事業。

  一個優秀的領導,往往更重視人的因素,他們理解人的真正需求,把優秀的人團結在自己身邊,並且激勵他們為自己工作。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緋聞經濟學
下一篇: 啼笑皆非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