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瘦弱的沙利特出現在電視畫面上時,以色列舉國歡騰。一場歷時5年、用1000多名囚犯交換一名小兵的行動,終於畫上了句號。
這時候,人們也許會套用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面那句臺詞:“有一天回首往事,會覺得拯救他是我們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完成的一件傑作。”
2006年6月25日凌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邊防軍哨所實施偷襲。19歲的沙利特在這次活動中被俘,當時他是以色列國防軍裝甲兵團的一名普通下士。
得知情況後,以軍總參謀長哈魯茨將軍凌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他建議總理奧爾默特說:“給哈馬斯250名囚犯。否則,他們可能將沙利特綁架三年,並索要1000名巴勒斯坦囚犯。”
奧爾默特沒有接受建議,而是對巴勘斯坦展開代號為“夏雨”的軍事行動。“夏雨”行動聲勢浩大,逐漸轉變為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一場更大規模的區域性戰爭。沙利特一時間被國際社會暫時遺忘。
但在以色列國內,人民怒潮湧動,要求政府解救沙利特回國的呼聲日益高漲。
2007年年初,以方開始和哈馬斯密談,當年4月,哈馬斯透過埃及傳話,要求以方釋放1400多名巴勒斯坦囚犯,來交換沙利特。
但以方拒絕了這個協議,理由是,這1400多人幾乎都是恐怖襲擊的罪魁禍首。
沙利特的父親諾姆知道這一訊息後,帶著名為“釋放沙利特”的非政府組織成員來到總理府外抗議。在總理府外,諾姆聲情並茂地將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給路人聽:“他很害羞,但是數學、物理成績特別好,小時候就被人稱作神童;他還是個小壞蛋,經常半夜爬起來觀看NBA比賽。”
2007年6月,巴勒斯坦局勢突然生變。哈馬斯政權被法塔赫武裝分子推翻,哈馬斯內閣逃到加沙地帶。換俘一事再度擱置。
2008年後,巴內部局勢稍微平靜,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將一封沙利特的手書信件,轉交給了以色列當局。沙利特說,哈馬斯對他不錯,希望政府儘快答應條件,讓自己回國。
然而,幾個月後,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協議到期,戰端再起,加沙衝突爆發了。哈馬斯方面揚言要殺掉沙利特。
此後德國、卡達等國以各種形式加入到了“斡旋聯盟”中,然而談判始終僵持。
2008年9月,以色列政局也出現變動。奧爾默特下臺,右翼的內塔尼亞胡組閣。內塔尼亞胡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與哈馬斯的接觸,並緩和國內的不滿。內塔尼亞胡對諾姆許諾:“一定在任內,將我們的孩子救回來。”
他“另闢蹊徑”,找到了土耳其。據媒體說法,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雖然不喜歡內塔尼亞胡,但得知這一訊息後認為:“這是一個人道主義問題,與以色列的政治無關。”安卡拉一時間雲集了為換俘一事奔走的以色列、哈馬斯、埃及和德國等歐洲國家的代表。
隨著營救的推進,時機逐漸到來。以色列和哈馬斯都希望找到一個“外交亮點”來凝聚民心和提升形象,換俘成了最好的切入點。
2011年10月11日,在多國斡旋下,巴以雙方達成換俘協議。最終協議數字定在1:1027。巴勒斯坦釋放沙利特,以色列釋放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是為“千人換一人”。
沙利特的父親諾姆不敢相信訊息的真實。“兒子要回來了?”他和同在“沙利特帳篷”裡的妻子阿維娃擁抱在一起,“我們應該準備什麼來歡迎他?” “我會給他準備他最喜歡吃的麵包和菜湯。”阿維娃喜極而泣。
2011年10月18日,以色列電視臺直播了沙利特回來的整個過程。沙利特是以“非常複雜和機密的方式”,最終來到以色列中部的塔勒努夫空軍基地。在那裡,他終於見到了望穿秋水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