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各地經濟紛紛衰退。工廠倒閉,企業裁員,大學生就業難,民工潮返鄉……諸如此類的各類觸目驚心的新聞刺激著人們的視覺神經。就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在深圳,有一個年輕人卻藉著金融危機的特殊性趁勢而起,從事“裁員顧問”的職業,一年掙了上百萬的收入。“裁員顧問”是一種什麼樣的職業?請看他的經歷——
張少雷2005年進入深圳一家人才市場負責檔案登記、管理等文職工作,這個職務讓他接觸了大量的人事、勞動法規以及眾多的招聘資訊、職業資訊。
到了2007年中,人才市場的競爭劇烈,張少雷所供職的單位由於缺乏創新意識,業務一天天萎縮。6月的一天上午,經理忽然通知他到會議室去,已經對單位即將裁員的訊息略有所聞的張少雷知道不妙,他忐忑不安地去了會議室。
會議室裡只有經理一人,這已經說明了一切。結果正如他所料。
禍不單行,張少雷還沒有找到工作,他的女朋友也說她們的工廠經營困難,要裁減一批人,其中她的名字就在內。裁員是不可抗拒的事實,可是女朋友憤憤地說:“老闆根本不想對裁減的員工任何補償,員工們天天在鬧,老闆乾脆躲了起來,員工們在醞釀更大的動作。”果然,第二天,女朋友所在的工廠那批被裁減的員工在廠門口的馬路上堵路討說法,此事迅速驚動政府相關部門,新聞媒體、派出所紛紛介入。政府部門出面,事情得到了妥善處理,被裁減的員工拿到了自己該得的報酬,工廠的老闆被罰了一大筆。老闆是自食其果,可帶頭人也是得不償失,有幾個“帶頭鬧事者”被拘留了一個星期。
想著自己被炒魷魚的經歷,又聯想起女朋友工廠那些員工的遭遇,張少雷不勝感慨:企業經營不善,老闆有老闆的難處,不得不裁減部分職員,保證自己工廠的生存,以圖東山再起;而被裁減的員工更是無奈,沒了工作,也就沒了收入,生活更是艱辛。往往這樣的時候,兩者不能換位思考,因此製造出一場場極端的事故來。
這個時候,張少雷的腦海中忽然閃現這樣一個念頭:有沒有這樣一種人,在企業面臨裁員的時候,專門在企業和員工之間起溝通的作用,類似於調解人那樣的角色,這樣既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緩和矛盾,也能幫助員工解決困難。兩全其美的職業,一定會受到勞資雙方的歡迎。
自己該怎麼做呢?張少雷在人才市場工作過兩年多,懂得不少的人事、勞動法規方面的知識,充當一個調解者綽綽有餘。想到這一點,他信心滿懷。
2007年7月的一天,張少雷一個老鄉所在的工廠也傳出了要裁員的風聲,於是他找到該廠的老闆毛遂自薦起來:“也許你正在為裁員的事情苦惱著,如何妥善地處理裁員的事,我想我應該可以幫上你的忙。”老闆吃驚地看著他,沒想到裁員一事,還有外人來幫忙。他揮揮手,馬上拒絕,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裁員的事怎容得別人來幫忙?於是老闆根本不聽張少雷的解說,把他轟了出去。
第一次就遭遇了“閉門羹”,這讓張少雷有了小小的挫折感,不過他沒有氣餒。
2007年8月初,張少雷碰上了一家正要裁員的企業。企業的老闆正為裁員的事苦惱著,因為裁員的風聲透露出去後,一時間員工人心惶惶,有估計自己要被裁的職員揚言如果沒有滿足自己的條件,將不惜一切把事情鬧大。張少雷拿著那份裁員名單,一個個去找名單上的員工,耐心細緻地做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從打工者的切身利益人手……就這樣,一個個“堡壘”被張少雷的一番遊說“攻破”。企業裁員風波悄沒聲息地過去了,那個老闆很開心,按照人均100元的費用支付了張少雷5000餘元。
然而後來的遭遇就沒這麼順利了,那一次獲得5000餘元的調解只不過是“瞎貓撞上死老鼠”的幸運。因為後來張少雷碰的壁越來越多,大部分企業都不接受他的裁員調解的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企業不願意公開隱私的心態有關,畢竟裁員不是件好事。有的企業老闆對張少雷不屑,“就憑你說上幾句話,我就把錢給你?”有的企業提出疑問:“你有資格證書嗎?你從事的裁員調解有效嗎?我如何相信你的資歷?”
一次次碰壁終於讓張少雷清醒過來,很多企業並不相信自己,是因為自己沒有相關的資歷或是證書,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是企業老闆,又怎會相信一個口說無憑的人呢?張少雷在網上搜尋,他驚喜地發現,類似自己的這種裁員調解職業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風行,從事這一職業的人有一個身份叫“裁員諮詢顧問”(簡稱裁員顧問),用一個好聽的稱呼那就是“職業生涯轉換顧問”。更讓他欣喜若狂的是,在香港就有一家全球最大的裁員顧問公司的分公司,定期組織裁員顧問培訓班。
張少雷立即回到家鄉,辦理了“持個人訪問簽註”,報名參加香港裁員分公司舉辦的裁員顧問培訓班。從2007年9月初開始,張少雷每週一至週五在香港培訓班學習,週末回到深圳,學期兩個月。2007年11月,他以優異的成績透過了結業考試。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金融風暴,到2008年初已經蔓延到了中國大陸,一些依賴出口貿易的加工企業不得不勒緊褲帶過日子,這時候裁員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這就為張少雷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時刻。
2007年底,他在南山區桃園路成立了“深圳南山區合力諮詢服務公司”,正式掛牌營業。
當張少雷將公司服務的廣告傳真到一些大型企業負責人的手上時,不少老闆先後約見了他。2008年1月,張少雷應某知名IT跨國企業的委託,著手處理裁員顧問服務。張少雷聯手該企業的人事經理,把裁員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善後階段。
準備階段一般持續兩週的時間,在這一階段,張少雷主要採用EAP(員工幫助計劃)的心理健康促進的各種渠道和手段,向員工傳播諸如如何做好決策、怎樣更好地適應變化、如何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實施階段主要指裁員談話、被裁員工離開公司的過程,通常時間會集中在一天之內完成。在這一階段,需要有裁員顧問全場駐場服務並啟動危機干預系統,一方面幫助有需要的員工進行情緒調整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可及時對突發性心理危機實施現場干預,降低裁員心理危機風險;善後階段指的是對被裁的員工繼續提供心理諮詢服務,讓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的生活。
張少雷提供的專業裁員顧問,讓這家知名IT跨國企業的裁員平穩有序、滴水不漏地進行,沒有發生任何不安全的因素。張少雷的裁員顧問收費算是比較高階的,對裁員實施一對一服務的,一個月服務期的,裁員顧問費用在1.6萬,三個月服務期的2萬,而一年服務期的,則需要7萬。這家IT企業裁減的12名中層管理幹部都是三個月服務期,另外20多名員工則是一次性包乾服務,僅此一單業務張少雷就得到了30多萬的報酬,這可是個比金領還金領的職業。
在裁員現場,裁員顧問的現場心理干預能力必須做到及時有效。就在為那家知名IT企業服務的現場,有的員工一言不發,有的口出惡言,這都需要不同的應對技巧。比如有一個員工被叫到會議室的時候,當人事經理宣佈她成為被裁減的物件時,這名女士突然間嚎啕痛哭起來,一迭聲地自言自語“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那個人事經理有些慌了,正想說些安慰、同情的話,張少雷制止了人事經理的發言,他在一邊儘量用平淡但也是很堅定的口吻說道:“哭出來吧,這樣你的心裡會好受些。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不好的訊息,其實你不用擔心,因為你先生還有一份穩定而且收入不錯的工作,這對你的家庭影響不大。同時你要知道,企業這樣做,也是不得不為之的事實,你清楚企業現在面臨的困境。你更要相信的是,企業並不是對你們甩了包袱,企業感謝你多年來對企業的奉獻,因此特地委託我們對你之後一段時間的職業轉換進行幫助。請相信我們是真心幫助你的,我們會為你提供再就業的幫助……”一番話之後,這名女士接受了裁員的事實,默默地進行了工作的交接,並領取了合理的補償金,帶著微笑離開了公司。
別以為裁員顧問乾的是得罪人的事,張少雷在從事這個職業時依然獲得了不少的讚譽,這是因為裁員顧問身份其實就是“職業轉換顧問”的角色。善後階段,張少雷給那些被裁減的員工做好新的職業設計,輔導製作簡歷和參加求職面試,推薦新的工作。2008年6月的一天,一名被裁員工後來找到了另一份更好的工作,高興地打電話告訴張少雷:“真的應該感謝那次裁員,要不我就會一直呆在那家公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潛能還能發揮得這麼優秀。”這樣的話也讓張少雷的心裡愉悅起來,幫助人總是件快樂的事,這讓他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了自豪感。
也正因為此,張少雷的公司還推出了“獵頭服務”。因為這些跨國企業裁減的高管都是些優秀的高階人才,往往大受其他公司的歡迎。提供一個“獵頭人才”,基本都能得到1~2萬元的服務費。2008年7月,張少雷又多了一條“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創造財富的路子。
要問為什麼那些大企業願意接受裁員顧問的服務,張少雷說:“這些出手闊綽的跨國公司當然不是傻瓜,他們是想盡量在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之外,展現公司對員工的關懷,減少一些訴訟,樹立公司的社會責任形象,更重要的是給留任員工一顆定心丸。在美國,有86%的公司在裁員過程中引入職業生涯轉換服務。”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張少雷和服務企業都簽訂了保密協議,因此不會透露具體的客戶名稱和裁員規模。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到2010年初,張少雷招聘了5位員工,有人專門負責群體裁員事務,有人負責獵頭工作,他自己則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一對一的裁員顧問服務中。一年多來,他賺取了上百萬元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