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茶葉蛋

[ 現代故事 ]

 日月潭湖畔的山上有座玄光寺,遊客從遊船渡口上岸,沿著小徑拾階而上,沒走幾步便可看到路邊一個賣茶葉蛋的小鋪。小鋪的門面不大,只有一個阿嬤和兩個夥計招呼著客人。茶葉蛋價錢不貴,一個只賣10臺幣。雖然這個小鋪如此不起眼,但幾乎每位路過的遊客都會來光顧。

  小鋪的生意如此之好,平常日子裡每天可以賣出一兩千個茶葉蛋,以至於稅務局都關注起這個小鋪,隔三岔五來提醒阿嬤主動報稅。附近賣茶葉蛋的商家很多,怎麼唯獨阿嬤的生意這麼好?

  這還要從阿嬤的經歷講起。她從年輕時就開始堅守小鋪,一晃就是50多年。別人煮茶葉蛋,將雞蛋和紅茶、醬油倒入水中一起煮,煮熟後將蛋殼敲出裂紋便算了事。阿嬤煮茶葉蛋,要先將雞蛋與紅茶、海鹽和水用大火煮開,煮熟後將其撈起涼透,再用小木棍將蛋殼輕輕敲出裂紋,最後將雞蛋再次倒入鍋中,放入香菇和紅茶,用文火慢煮6個小時,直至茶葉蛋入味才算大功告成。阿嬤用料也非常考究,紅茶一定要用南投縣魚池鄉出產的阿薩姆大葉紅茶,香菇一定要用南投縣埔里鎮出產的椴木香菇,而水一定要用日月潭的湖水。

  這些年來,阿嬤接受的採訪不計其數,茶葉蛋的配方和製作工藝也被一次次毫無保留地“曝光”,但阿嬤從不忌諱別人學會後來搶她的生意。當然,阿嬤的身邊也不時冒出過競爭者,但結果都是曇花一現。這倒不是因為他們學藝不精,而是他們為了爭搶生意,便縮短工時來提高產量,或是為了提高利潤空間,縮減輔料壓縮成本,這樣煮出來的茶葉蛋,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學會一種方法是件易事,能夠長久不變地投入才是難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