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定勝負

[ 現代故事 ]

 泳壇名將邁克爾·菲爾普斯退役後也許會參加每年7月4日在美國舉行的吃熱狗大賽。他在北京奧運會上共收穫8枚金牌,創下了奧運史上的奪金之最,而在餐廳裡,他也是頻頻創下新紀錄。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道,菲爾普斯每天攝入的熱量是1.2萬卡路里,而8個雞蛋,通常只是早餐的一部分。英國《衛報》的美食記者約翰·亨利甚至試圖模仿菲爾普斯在一天內吃下如此之多的食物,結果在早餐環節就宣告失敗。而本屆奧運會游泳專案熱門選手朴泰桓訓練時一天至少要吃六餐,甚至每餐之間的卡路里比重也精確到了早餐和午餐各30%,晚餐25%,餘下每次簡單進食各5%的程度。

  與菲魚和朴泰桓形成鮮明對照的例子發生在中國。7月1日,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落幕,中國女排1勝4負,僅名列第五。在媒體的追問下,主教練俞覺敏脫口道出了一個“秘密”——因為害怕“瘦肉精”,姑娘們已經三個星期沒吃豬肉了,缺少營養,所以成績不好。

  這並不是中國人頭一次將競技賽事的勝負與“吃”聯絡到一起。晉江籍的李世僑和蔡文華是參加1948年倫敦奧運會的中國男籃運動員,他們回憶說,當時到倫敦後,中國隊員伙食很差,沒有雞蛋,“飯是發黴大米煮的”。按他們的說法,那一年,中國男籃因此無法適應高強度的比賽,很快敗陣回家了。

  這幾個例子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一“吃好了”還是“沒吃好”,對運動成績的影響很大。

  在運動場上,運動員似乎就是“超人”的化身,博爾特可以挑戰9秒2的人體極限,舉重運動員只要身體允許可以一直加碼,跳水運動員試圖在十米的空中多翻幾個跟頭。不過,在跑道下,在跳臺背後,在泳池外,他們可不是什麼“超人”,食物就是他們這些“機車”的燃料。而“如何吃”才能把健美的身軀和運動的美感表現在觀眾視野中,似乎也是奧運一直想傳達給人們的一個主題。

  雖然菲爾普斯自己覺得吃得“舒服、健康”,甚至也有運動員去挖掘其中的合理性,但營養專家對這份特別的“運動員食譜”並不怎麼看得上。

  從事運動營養研究20餘年的專家芭芭拉·列文曾為眾多著名運動員提供飲食方面的專業諮詢。列文女士表示,菲爾普斯的食譜看起來不像是營養學家為其設計的,“雖然多攝入食物確實可以解決碳水化合物充足的問題,但如果他長期保持這樣的飲食,將來很可能會出現心臟方面的問題。菲爾普斯應該儘量少攝人蛋黃,在食譜中加入一些蔬菜和水果,並把三餐進一步劃分。”

  美國聯邦運動營養協會主席傑夫—科特曼稱:“脂肪含量為8%的菲爾普斯在訓練中每小時要消耗1000卡路里,而常人相同的運動量只消耗170~240卡路里。”他認為,如果盲目模仿菲爾普斯每天攝入1.2萬卡路里以獲得像菲魚一樣的體格,那無疑會產生一個災難性的結果。

  韓國藝術體操運動員孫妍在恪守的飲食計劃可謂眾多競爭對手裡最為嚴格的。據《朝鮮日報》5月報道,她每天練習7個小時,早餐午餐吃得和麻雀一樣少,晚餐則直接不吃,攝取熱量不足1000卡路里。

  “從1000到1.2萬卡路里,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中國花樣滑冰國家隊的一位教練解釋,“菲爾普斯所在的游泳專案是速度型專案,需要運動員攝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他吃得多也是應該的,而藝術體操和我在的花滑專案一樣,是靈巧類運動,比賽時也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只需要身材苗條保持身體平衡度。而舉重是典型的力量型專案,隊員身材較大,肌肉粗壯,消耗能最大,這類巧目都是平時注重營養補充,如吃雞蛋增加肌肉,但賽前卻要求減肥。”

  馬拉松運動員一場比賽通常消耗2400卡路里,一場比賽跑下來有的運動員甚至能瘦七八斤,看似“最累的專案”,但他們飲食的關鍵詞不是熱量、不是脂肪、而是“糖”。從專業上講,就是糖原儲存能量的原理,因為馬拉松跑中身體對儲存的糖原的使用量低於馬拉松比賽時的使用量,從而透過利用脂肪作為燃料以部分補充能量的短缺。這就是為什麼馬拉松運動員要不時接來路邊的那種看似秘製的“飲料”喝上一番—那就是用來補充糖的。

  由上可見,運動員的熱量需求並非簡單的加減法,舉重需要肌肉塊,游泳需要脂肪取暖,射擊需要眼明手快,不同的訴求有不同的處方,通常就意味著不同的“食療”。誇張點說,競技運動有時候就是“一吃定勝負”。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請你幫我取個名
下一篇: 不該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