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聽韓媽媽的話,天打五雷轟
“我叫韓雅琴,是583個孩子的媽媽,這583個孩子給我帶來歡樂,我給這些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韓雅琴的583個孩子來自全國各地,年齡跨度也極大,最大的82歲,最小的才13歲,卻都出自同一個地方——監獄。他們都是刑滿釋放人員,韓雅琴給了他們一個共同的家。
1983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三冶金建築公司(以下簡稱十三冶)進行企業分流,一部分職工離開這個國企自謀生路,韓雅琴便是其中之一。從鐵飯碗變成了泥飯碗,韓雅琴並沒有消沉,她帶著43名姐妹成立了一個建築隊。她們先是花了兩個月時間替一家醫院蓋了一個太平間,賺了3000元,沒過多久又在原單位的幫助下建成了幾個活動板房,開始賣早點。
1983年11月21日,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清晨,太原某大街一個早點攤的食客們或許並沒在意,就在他們的周圍,有幾個半大小夥子注意這個早點攤很久了,他們剛剛從少管所出來。待一位顧客剛剛起身,他們便迅速跑過去吃光別人剩下的油條和老豆腐。
幾個小時後,他們再次出現。不過這一次不是來討吃的,而是搶著刷鍋洗碗,忙得不亦樂乎。韓雅琴一下子慌了神,急忙把這些來路不明的小傢伙往外趕。為首的一名少年向其他3人使了一個眼色,4人齊刷刷地跪在了她的面前:“阿姨,收下我們吧,我們什麼活兒都能幹。”一問才知道,這4人都剛從勞教所出來,有的父母去世,有的父母離異,基本無家可歸,晚上全睡在水泥管裡。
見韓雅琴沒有馬上表態,為首的少年突然說:“您要是不收留我們,我們馬上拿磚頭砸銀行的玻璃,這樣就能再被抓進去,至少不會餓死。”這話深深震撼了韓雅琴,她終於點了點頭,那4名少年隨即“媽媽”“媽媽”地叫個不停。帶頭認媽媽的那個孩子叫王嶽虎,當時年僅17歲,在一次打架中將別人打進了醫院,將自己打進了勞教所,一呆就是3年。
當晚,4個孩子便寄宿在早餐店裡。第二天,王嶽虎又帶來5名小兄弟,又是齊刷刷地跪成一片。在一夥人“誰不聽韓媽媽的話,天打五雷轟”的發誓中,韓雅琴覺得進退兩難,但還是點了點頭。
韓雅琴收容刑釋解教人員的事情在周邊傳開後,登門跪地叫“韓媽媽”的情景便屢屢發生,韓雅琴的“兒女”們也越來越多,到1985年已收留50多人。好在當時她已成立了英輝建築安裝公司,自己建了一棟房子,作為這些孩子們的棲身之所。韓雅琴不允許孩子們夜間外出,不僅擔心他們的安全,更害怕他們學壞。她晚上都會和孩子們呆在一起,經常出現的場面是,孩子們擠在韓雅琴的身旁靜靜地聽她講故事,或者看她縫補衣服。
看到母親整日和這些刑釋解教人員在一起,當警察的二兒子王輝很為母親擔心。很多個晚上,王輝都要到母親的樓下轉一轉,他生怕那些人會因一時情緒衝動對媽媽造成傷害。
一部《弟子規》治“全家”
古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而韓雅琴則是“一部《弟子規》治‘全家’”。“凡是到我這兒來的,不背《弟子規》就不給分配工作。”對於這些刑釋人員,除了勞動和背書,韓雅琴還有一招:罵。不過她的孩子們還真服她這招,氣勢洶洶地責罵對他們而言已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韓雅琴甚至還會打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贊其“剛柔並濟,有魅力,有俠氣”。
韓雅琴常說,家有千畝地,不如自己有手藝。她決定送“大兒子”二虎去學烹飪。借了2000元交了學費,不曾想二虎很快就回家了,說“自己坐不住,不想學”。韓雅琴聽了這話,頓時火起,她抄起掛在牆上的雞毛撣,朝二虎劈頭蓋臉抽了過去。她邊打邊流著淚,二虎從此用心學習,烹飪技藝長進很快。後來韓雅琴把一個大排檔交給他經營,二虎把飯店經營得紅紅火火,並在當地烹飪大賽中獲得“明星”稱號。
韓雅琴對待這些迷途知返的兒女們寬嚴相濟,很懂得呵護他們的自尊心,鼓勵他們發揮特長。李海峰是韓雅琴的第256個“兒子”,他過去喜歡賭博,打起架來不要命。韓雅琴從以前的監獄管教那裡得知,李海峰有一個愛好,喜歡搞易拉罐藝術創作。李海峰被老媽的一片慈母心感化,他專心搞起易拉罐創作,並很快搞出了名堂,作品在市場上挺受歡迎。
十三冶居民小區煤氣改造,各家各戶拆了爐灶,堆下大量磚頭。韓雅琴帶著一幫孩子義務把這些磚頭收集起來,又一塊一塊鋪在馬路上。一干就是半年,小區裡的土路硬生生被他們硬化了出來。十三冶公司領導很感動,主動獎勵韓雅琴6萬元。這筆錢成了她發展壯大安置幫教事業的基礎。孩子們也逐漸明白“靠勞動吃飯”的道理。
為了讓這些孩子真正重新站起來,韓雅琴根據一些孩子的特長,組成了建築隊、裝修隊,開了飯店、旅館等。眼看著孩子們都有了工作。2002年,太原市為了美化環境進行“六項治理”,這樣,韓雅琴的企業竟有10個在拆遷範圍之內,直接經濟損失在320萬元。這更意味著,韓雅琴的孩子們不但失去了工作,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孩子們急紅了眼,要去拼命。這些孩子大都是昔日的“江湖名角”,他們處理問題自有自己的辦法。韓雅琴給他們講道理,安撫這些“急紅了眼”的孩子們。
偏偏在這時,韓雅琴在太原市委宣傳部工作的大兒子,患重病住進了醫院。此前家人一直沒有告訴她兒子的病情,當她得知情況的時候,大兒子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沒來得及撫平失子之痛,回頭看看那些等待著自己安排的孩子們,當時已66歲的韓雅琴擦乾了眼淚,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她把目光轉向了農村,最終選定在太原以北20公里的一個小山坳裡安家。韓雅琴承包了這個小山坳裡的50畝地,把100多個“兒子”全從太原市區帶到了這裡,建了一個農場和磚瓦廠。韓雅琴帶著她的“孩子”們種果樹,建蔬菜大棚。在她的腦子裡,幫教這些刑釋解教人員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勞動。
2009年夏天,幫教基地磚廠政策性拆除,“兒子”們一時間無法接受。韓媽媽說,我們要理解政府的工作。可兒子們說:不行,我們要告狀去,你這個全國人大代表連個磚廠都保不住。韓媽媽火了,上去用手背打了為首的那個兒子。兒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過了些日子在外地臥軌自殺。韓媽媽去認屍,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來哭了七八天,到現在一說起來還老淚縱橫。多數兒子、女兒和她在一起同甘共苦,可難免有的兒子打上她的旗號騙人,有的女兒說她的思想不夠開放,有的兒子嫌跟上她不能掙大錢……
每每遇到這樣的事兒,韓媽媽就犯難。“你說,我該怎麼辦?這幫教事業怎麼這麼難?這麼難,我們也走到今天。現在這杆旗我不能不扛,這事兒不能不做下去!”
583個感人的故事
有583個兒女,就有583個感人的故事。韓雅琴深信,每幫助一個失足青年重新走向人生,就會給社會減少一份負擔,給國家多增添一份安定。
在某監獄,張某躺在床上不能站立。因為犯罪,身為軍人的父親與他斷絕父子關係。張某陷入絕望。張某以兒子的名義給韓雅琴發出第一封信。韓媽媽很快覆信,並把一個月的426元工資全部寄給他,還發動周圍人寄信安慰他。此後,一封封來自韓媽媽的信件,成了張某唯一的精神支柱。
前來認媽媽的“兒子”閻建國,一臉鬍鬚,滿面滄桑,當時已經67歲,比韓雅琴還大1歲。他16歲時受繼母毆打而流浪社會,之後8次入獄,在高牆內度過了51年。“你比我大1歲,千萬不能叫媽,要不,叫姐姐也行!”“我一定要叫您媽媽,我一輩子沒母愛,叫媽媽我心裡溫暖……”現在的閻建國不但有一個安定的家,而且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湖北省武漢市的萬鳳,一次偶然的失足讓她走上了吸毒的歪路,已有12年的吸毒史,萬鳳的父母將她送到韓雅琴這裡。為了讓萬鳳徹底擺脫毒癮,韓雅琴當著萬鳳的父母宣佈了兩條“規矩”:一條是讓其父母斷其財路;二是把萬鳳安置到農場不準“下山”斷其貨路。這兩條“規矩”為萬鳳順利戒毒奠定了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隔離調適,萬鳳成功地告別了毒癮,並在韓雅琴的安排下當上了白雲酒樓的餐飲部經理……
在親生子女們眼裡,韓雅琴是一個忽視子女的“壞媽媽”。韓雅琴的親女兒王英逢年過節回孃家,總會吃個閉門羹,因為其時自己的媽媽都去監獄裡看那些“孩子”了,王英多次抗議“為什麼他們要來搶我的母愛”;就連親孫女王海蓮對奶奶也是一肚子的怨言:“我回家連口熱飯都沒得吃,也沒人管我,感覺這不是我的家。”
這些年,韓雅琴獲得了大量的殊榮,不過這些對於這樣一個經歷甚廣的古稀老人來說,完全不重要。時至今日,韓雅琴依然每天晚上12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她想做的,還和30年前一樣,為兒女們生活奔波,呼籲全社會關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