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陪,雷鋒相伴,我們是軍營裡熱血兒男,以苦為榮,無悔無怨,光榮的火炬代代相傳,代代相傳……”一陣歌兒飄來,只見一個小戰士挑著泔水桶從山道上走來。
“喂,小同志,你唱的是什麼歌兒?”
“哦,咱們倉庫的‘庫歌’啊!這歌可是咱們倉庫霍主任花費心血寫的呢,你知道部隊在這大山裡40 年學雷鋒薪火相傳,霍主任被大家譽為光榮的火炬手呢!”
小戰士名叫王輝,臉帶稚氣,充滿陽光,很有激情的“90 後”。他家住城市,卻甘願當一名炊事兵,除了燒火做飯,還餵了6 頭豬、4 只羊、2 只鵝。他說我很樂意幹這項工作,因為我們是雷鋒的傳人!
早就聽說微山湖畔有一個全國聞名的學雷鋒先進集體。這裡有全軍第一個山區“雷鋒事蹟展覽館”,有次翁扎西、王春平、霍宏偉等一大批學雷鋒先進人物,雷鋒班第四任班長曲建文是部隊聘請的榮譽政委,雷鋒生前戰友夏孝棟、喬安山、張峻、孫茂芳等20 多人都來倉庫作過報告,還有一片“雷鋒林”。
走到一個岔路口,看見一片青松環繞的墓碑。王輝說這就是“雷鋒式的好戰士”姚錫秀烈士墓。
1971 年8 月的一天,正值建庫初期,大批軍用物資停放在工地上。突然陰雲密佈,一場大雨眼看就要襲來。班長姚錫秀帶領戰士向3號工房內搬運物資,搶運剛結束,大雨傾盆而下,姚錫秀想起4號庫房門口還有部分物資沒有入庫,接著又和戰士們向前衝去。眼看物資就要搬完了,突然山洪暴發,洪水像猛獸一樣劈頭而來,姚錫秀肩扛彈藥箱,一個踉蹌被洪水衝倒,一衝就是幾十米。
當戰友們在山下3公里多的地方找到他時,姚錫秀的懷裡還死死抱著彈藥箱!姚錫秀是一名孤兒,他與雷鋒有著相同的經歷,他最愛唱的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最愛看的書是《雷鋒的故事》;犧牲後由於家中沒有親人,倉庫就把他安葬在面對庫房的大山腳下,修建了烈士墓,讓他永遠與青山為伴!松柏長青,英靈永存。我看見前方的哨所旁,有一尊潔白的雷鋒雕像,雷鋒那堅毅的目光深情地注視著遠方。
二
前面就是“雷鋒崗”,王輝告訴我,倉庫“十大學雷鋒先進人物”像就掛在宣傳牆上。
“山溝槍王”曲秀龍,18歲圓了從軍夢。班長王長江是師級單位步槍射擊冠軍,第一次射擊訓練課,班長講了狙擊手用狙擊步槍擊中目標僅耗彈1.39發,而使用其他常規打法擊中目標耗彈竟為50000發的故事,令一向痴迷射擊的曲秀龍震撼不已:我一定要刻苦訓練,成為一名真正的神槍手。
從此以後,他天天纏著班長,有空就請教,學習據槍、瞄準、擊發、修風,還把班長的射擊教材借來,一條一條地抄下來,整整抄了3個筆記本,沒日沒夜地背誦,很快掌握了所有射擊要訣,成了新兵連裡的“小明白”、射擊場上的“小指導”。
新兵連第一次組織實彈射擊,他興奮得一晚上沒睡著覺。沒想到一上射擊場,聽到耳邊爆豆般的槍聲,竟覺得六神無主一般,稀裡糊塗射出5 發體驗彈,竟然吃了4 個“鴨蛋”,沒走下射擊場,人就蔫了。
回到班裡,班長見他悶悶不樂,把他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要想成為一名神槍手,必須從基本功練起,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從小不服輸的他上了倔勁,“不吃成胖子不罷休”。他給自己訂了個訓練計劃,按班長講的和教材上說的,一動一動地練習,一點一滴地體會,起床前、熄燈後、節假日,都要練上一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新兵考核,他以5 發滿環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射擊第一名,受到了新兵營的通令嘉獎。
“戰場上,若不能一槍斃敵,犧牲的就可能是自己!”曲秀龍深諳這個道理。為了保證據槍的穩定性,他把圓石子、彈殼放在槍管上,兩個小時不能掉,掉一次自覺加練10 分鐘。為提高識別目標的能力,他進行盯手錶秒針訓練,做到5 分鐘不眨眼,迎風迎光迎沙不流淚。他更加沉迷於那個被瞄準鏡“十字分割”的世界,醉心於那“刻度化”的高差、密位和射距。突飛猛進的過硬本領使他被戰友們封為“槍王”。而他卻不住地搖頭。“你們可別再笑話我了,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射手都是用子彈“喂”出來的,但得講究一個“喂法”。集訓隊每次訓練,他都認真記錄每一發子彈的時間、溫度、場地、俯仰角、個人感覺、操槍動作的變化和射彈散佈,認真分析比對每一顆子彈射擊的始終。短短兩個月時間,他記下了600 多頁的訓練日記,撰寫了30 多篇訓練體會文章。就憑著這股“鑽”勁,曲秀龍攻克了一個個心理、生理、技術的訓練難關,射擊水平獲得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崗位練兵比武競賽中,曲秀龍一路過關斬將,分別獲得軍區男子步槍總成績冠軍、全軍男子步槍3×20臥射第二名的成績,年底榮立二等功一次,並被破格提幹。
面對成績和榮譽,曲秀龍在日記中寫道:一名真正的“槍王”,必須隨時能上戰場,能打勝仗!
三
仰望庫區的5個哨所,分佈在山谷叢林之中。王輝說,為更好地傳承雷鋒精神,倉庫把每個哨所都命名為“雷鋒崗”。那天附近村莊的“空巢老人”王大爺坐在家門口,情不自禁吹起了葫蘆笙,一曲《接過雷鋒的槍》訴說著老人對“雷鋒崗”戰士的讚許和思念。
1976 年冬天,正隨部隊執行國防施工任務的勤務連哨兵,在路旁救起了昏迷不醒的常大爺。此後,買米送面、擔柴挑水、修房掃院、端湯送藥……戰士們照顧了這位孤寡老人將近20 年。
常大爺去世後,勤務連戰士延續著他們的愛心行動,與駐地100 多位孤寡老人“攀親”,為他們孤寂冷清的晚年送去兒女般的溫暖。
近些年來,“雷鋒崗”戰士發現,如今青年農民大多外出務工,駐地“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不愁吃穿了,老人們更需要精神關懷!從此,陪老人聊天、講故事、讀報,成為勤務連學雷鋒的重點,迄今已接力照顧137位“空巢老人”。
王輝說,今年79 歲高齡的黃山前村軍烈屬黃秀娥是個孤寡老人,那是我當兵後第一次跟班長給她送水。老人說:“我喝咱們部隊上的水都已經半輩子了,咱們的兵啊和老百姓的血脈都是相通相連的。”說這話時,老人略顯渾濁的眼睛裡溼潤了。她用顫微微的雙手,從水缸裡舀出半瓢清澈甘洌的泉水讓我嚐嚐。
黃奶奶的水缸裡每天都是滿的,我們連裡戰士李永達和趙丙林每天早上都用白色塑膠水桶,在取水點打滿水後,送到她的家裡。自從1995 年,黃奶奶生病腿腳不便以後,我們已經是第29批送“雷鋒水”的傳人了。
魯南山區屬丘陵地帶,海拔較高,用水困難。每個村都在村頭山坳裡修個水窖,等到下雨時把雨水儲存在窖裡,進行自然沉澱,人畜吃水都在裡面取。水窖不僅衛生條件差,紅色的小水蟲經常漂游在水上,而且人多時,小小的水窖不一會兒就見底。人吃水是問題,田裡的莊稼更是靠天生長。
1969年建庫後,官兵吃水也很困難,每天都要走10多里的山路,到山南的大水窖去挑水。當年,倉庫官兵拿出“排除萬難”的勇氣,下定決心,自己動手打井。經過半年的勘查,終於在營區附近打了一口120 米深的水井。軍民們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鞭炮聲聲,告別了大山無井的歷史!
為方便村民取水,部隊又修建了取水臺,加蓋了井蓋,命名為“雷鋒井”。每天在這裡取水的人們,都非常自覺地排起長隊,與官兵們一起有說有笑,親如一家人。
四
“雷鋒林”到了!王輝告訴我,每一名新兵到倉庫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雷鋒林”親手栽上一棵松樹,立志發揚“雷鋒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每棵樹上都掛著他們的姓名牌,寫著共同的誓言“一事之前想雷鋒,一事之中學雷鋒,一事之後比雷鋒,一生立志做雷鋒”。
建庫40 多年來,鬱鬱蔥蔥的“雷鋒林”迎來了一茬又一茬官兵,與官兵一起成長。許多官兵雖然離開了部隊,但他們學雷鋒的情懷卻留在了這片森林中。
2012年大年三十晚上,戰士趙坤正在站崗。聽著遠處戰友們傳來的歡聲笑語,想象著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情景,第一次大年夜站崗的趙坤心頭不禁湧上一陣酸楚。正在這時,一個人影從遠處走了過來,原來是霍宏偉主任。“小趙,你回去吧,我來替你站一會兒。”不由分說,他利索地站到了哨位上:“快去吧,大過年的,給家裡打個電話,記得代我問候家人新年快樂!”陣陣暖意流淌過趙坤的心田,那一刻,所有的感動都化作了一個無聲而標準的軍禮。
2008年初,39歲的霍宏偉提拔為倉庫主任。當了一把手,他也沒啥豪言壯語,就是跟大家反覆強調一點:“人生只有像雷鋒那樣勤奮工作,奉獻部隊,回報社會,這樣的生命才有價值。”
倉庫主任,官不大,管的人不多。可霍主任常說一個理兒:不論官大官小,官德高於官位。為官者若不守官德,就會失信於民、失望於兵。為解決營區生活設施老化、官兵日常生活保障難的問題,他帶頭厲行節約,減少機關開支,先後投資近20萬元,從就餐、飲水、住房、文體設施等關係官兵切身利益的具體事做起,在精力、財力、物力上向基層傾斜,竭心盡力為官兵著想,辦實事、解難題。一項項暖兵之舉受到了基層官兵的廣泛讚譽。
身教重於言傳,幾年來,正是倉庫黨委班子成員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全庫官兵的信任,倉庫風氣正,幹部清廉,常委測評優秀率年年達到100%,連續多年被上級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
“誰說雷鋒的身影已經走遠,他一直和我們肩並著肩,青春依然,熱情依然,深山裡書寫著壯美的詩篇……”列兵王輝挑著豬食桶邊走邊唱,走在雷鋒森林裡,走在三月春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