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楊家村有三寶:古渡、蘋果和大嫂。楊家村南面是國寶級的千年古渡,使村民們世代生計不愁;再加上楊家村的蘋果又脆又甜,女人們淳樸能幹,合稱“三寶”。然而,自打一個文物販子看到老楊家門口那塊大青石後,楊家村有“四寶”的說法便傳開了。
讓那文物販子一見就走不動的,是老楊家門前大槐樹下那塊足有單人床大小,厚近一尺,上面滿刻繁體字的古老青石板。那本是一塊墓碑。墓碑的主人是老楊祖父的拜把子兄弟,清末民初一位政商名流,也是當地船商公會創始人,碑文所記是縣誌缺失的珍貴史料。這幾年,不時有文物販子登門重金收購,都被老楊回絕了。老楊說:這是祖上傳下的寶貝,不能流落他鄉。
最近這事有了變化,楊家村面臨拆遷,老楊要去城裡和大兒子同住,帶不走這個龐然大物,便琢磨著將文物捐獻給國家。
他讓大兒子打電話給縣博物館,說要捐獻古碑。對方說要上報領導。老楊在家等了一個月,沒收到任何迴音。
老楊大兒子輾轉了解到,自己的發小認識縣博物館館長,便託發小幫著聯絡。兩個月後,發小轉達了館長的話:“是不是文物,咱說了不算,要請專家鑑定有價值才行。但請專家要付交通費、招待費、鑑定費,這筆開銷誰來出?”
老楊大兒子又去拜訪縣教育悠久,各種文物太多,你家這塊石碑估計捐的意義不大。”
最後一招是聯絡縣電視臺,新聞部採編主任慢條斯理地說:“沒捐之前這事兒沒有新聞價值。如果最後捐出去了,一定給你們做個專題報道。”
老楊想不通,不圖名也不圖利,只求讓碑有個安穩去處,為啥上面不收呢。
幾場北風吹過,臘月來了,楊家村家家戶戶開始忙過年。這天,一陣喧天鑼鼓聲引得村民循聲而往,只見老楊全家都戴著大紅花站在院門口,縣電視臺和一些媒體的記者舉著攝像機、麥克風對著他們,秧歌隊扭起來,十六面大鼓敲起來,副縣長和縣人武部主任都來了。原來是老楊小兒子在部隊榮立二等功,縣裡專門來發喜報和慰問金。
副縣長問老楊有什麼困難,老楊說:“還真有……”
副縣長認真聽完,交代身旁的秘書:“這個事要了解一下。”秘書飛快地記在小本上。
第二天,縣博物館館長親自帶隊,對石碑進行了勘察。第三天,館長又來了,還帶著縣電視臺和縣報記者。館長向老楊送上鑲有金邊的收藏證書,石碑當天就被運到縣博物館,按高規格文物進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