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娟在縣城工作,兩口子都是公務員,掙得不多,花銷也不大,有房有車,生活挺安逸。但因為在老家,就免不了經常被打擾,主要是接待從外地回來的同學。凡是主動找他們的,都是在外面混得不錯的,不是當了官,就是發了財,混得一般的,要麼不回來,要麼偷偷回。
每接待一次回鄉的同學,吳雪娟兩口子平靜的生活就要被攪亂幾天。她想的是,當初很多人家境學業都不如自己,怎麼過了十來年,這些同學就居高臨下看自己了。有時閒談,吳雪娟會跟同學說:“你們別都悶聲發財,有投資機會也告訴我一聲,你們吃肉,我跟著喝口湯就行。”
人家當然說好,只是大都說過就忘,只有一個當真的。那天,老同學孫媛從省城打來電話,說開發區有個好樓盤,價格低位置好,計劃中的地鐵三號線在小區門前設有出口,東邊一百米規劃了重點小學,標準的地鐵房、學區房,現價一萬一平,未來五年之內有望翻番。
吳雪娟對省城不熟,也沒炒房經驗,就問孫媛:“可靠不,你買了沒?”“當然可靠,我們公司自己開發的房子,我買了兩套,還想多買幾套,可惜錢不夠。”
那就果斷出手。家有四十萬存款,買個一百二十萬的三居室,貸款八十萬,二十年還清,月供差不多是一個人的工資。可少了一個人的工資,才發覺日子難過。上有老下有小,隨便什麼事都要花錢,結果月月鬧饑荒。
吳雪娟想:這哪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啊,難道就這樣熬上二十年?老公說:“把現在的房子賣了吧,還一部分貸款,月供就少多了。”“賣了我們住哪?”“租房啊。租金又不高,可以租個比現在還大的。咱又不是沒房,房子在省城,以後賺了錢可以換大的,或者退休以後去省城住。”
主意不錯,一百平的房賣了四十五萬,還了大部分貸款,手頭陡然寬鬆,這才是過日子的樣。
時間飛逝,轉眼五年過去,省城的房子到手了。地鐵通到家門口,小學也開始招生,可是房價漲幅卻微乎其微。原來,當初開發商定價的時候,早把這些利好算進去了。
房子不漲就只能擱著,留個日後升值的希望。可問題接踵而來,兒子要結婚了,兒媳婦啥也不要,就要一套房,條件也不高,縣城的就行。吳雪娟夫妻拿不出錢,但必須打腫臉充胖子,這年月找個兒媳婦不容易,借錢也得給兒子買婚房。況且以兩口子的人緣,在縣城借錢買房還是不成問題的。
錢很快湊齊,新問題又來了。這幾年縣城房地產不景氣,很多房子蓋半截就爛尾,目前還真沒有現房,期房最快也要三年以後。只能買二手房了。兒媳婦有點不甘心,但客觀形勢如此,別無他路可走。
兒子要買房,買在哪,買多大,吳雪娟夫妻都不干涉。兩人很知趣地表示:“一切由兒媳婦做主,咱只負責掏錢。”
看位置比價格,權衡再三,兒媳婦決定下來。房齡不算老,精裝修沒兩年,要價五十五萬,討價還價一番,講到五十萬。公婆好說話,兒媳婦也是講究人。拿到房款後,兒媳婦特意帶吳雪娟去看房子。
到了房子跟前,吳雪娟差點暈倒:這不是自家的老房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