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拐

[ 現代故事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鄉醫院,會聘請一些有聲望的中醫坐診。那天快下班時,陳令名手端茶杯,在院內活動身子。陳家祖傳中醫,他是全科,尤擅婦科,是這家醫院的一個招牌。

一陣喧鬧,幾個勞動力用平板車推來一個產婦,已經沒了呼吸。陳令名快速上前搭脈,臉色嚴峻:“出血過多,脈微欲絕,大汗亡陽之兆。”

產婦的男人認出了陳令名,撲通跪地:“還有救嗎?”

陳令名點頭:“晚半小時就遲了。”

男人面露喜色:“快,往裡抬人。”

卻聽陳令名大聲制止:“不能動!一動血流更快。就放在院裡,等我煎藥。”隨後他箭步衝進藥房,出手如電,在四個藥盒裡各抓了約四兩中藥,補氣的人參,止血的地榆,補血的當歸,滋陰的熟地。幾下搗碎,他嫌陶罐煎藥太慢,一下將藥塞進喝水的大茶缸裡,澆上開水,放在煤爐上猛火煨藥。陳令名單腿跪地用蒲扇一個勁地扇風助火,只一會兒藥已燒開。他取過毛巾纏住茶缸把,按在水裡快速變涼,撬開產婦的嘴灌了下去,先吊住一口氣。

眾人張大了嘴,隔著玻璃看著陳令名像變魔術一樣繼續煎藥,這次時間較長,有藥味飄了出來。第二次給產婦灌下藥後,陳令名擦擦臉,長出一口氣:“這藥才熬出一半的藥效,不過能救她一命了。”

幾天後,產婦的家人敲鑼打鼓來感謝救命之恩。陳令名收下錦旗和雞蛋,卻堅決不要酬金,這是他祖上定下來的兩大規矩之一——治病救人不要錢,只為積德。

另一個規矩,卻讓人不理解了。陳家祖傳中醫到陳令名已是第六代,一直只看病不賣藥。但凡診治病人,搭脈,診斷,開出藥方,然後讓人去藥店買藥。病人不解:“哪有醫生不賣藥的?有錢不賺嗎?”

陳令名指指書櫥的上方:“看到沒?那根榆木柺棍是太太爺留下的。祖上的規矩,咱家看病不賣藥,防止後輩為了掙錢影響治病。違反祖訓的,長輩就用這根榆木柺棍揍十下。那可是打臉啊!”

在當地,陳令名先後將十多個大出血的產婦救了過來,在那個年頭,他簡直成了神一樣的存在,也不免有人擔憂。“陳神醫要是被大醫院要去,咱看病就不方便了。”“人往高處走,早晚的事。”

果然不久,縣醫院點名要陳令名。在這節骨眼上出了一件事:當地一干部的兒媳產後出血,送縣醫院路不好,怕顛。那天陳令名不坐班,有車將縣裡的醫生拉到了鄉醫院。那邊,產婦的孃家人也把在家休息的陳令名請到了鄉醫院。

縣裡的醫生先用棉球堵血,然後打止血針。陳令名剛巧趕到,一看急了:“這樣不行啊!堵不中用,止血針慢,我用中藥能快速止血。這是祖傳秘方,靈驗著呢!”

縣醫院醫生是名牌醫校的,哪裡會聽一個鄉醫生的話?

產婦的孃家人倒是對陳令名信服,但也不敢得罪大醫院的醫生。他們悄悄把陳令名拉到一邊說:“救人要緊,您能不能先熬藥?萬一那個醫生治不了,還得靠您。”

按說這會讓陳令名很沒有面子,可他眉都沒皺,當即點頭:“救人要緊,我這邊就先準備著。先說好了,我治病不賣藥,我用的中藥,你們得到醫院下賬。”

一時間,不大的鄉醫院裡,大醫院的專家、當地的名中醫同時救一個產後大出血的病人。

專家打完針,又用藥棉止血,最終也沒見效,產婦的呼吸越來越微。他收起聽診器,兩手一攤:“我盡力了。”

家屬放聲大哭。陳令名用手搭搭產婦的脈,說:“還有脈動,先別哭,我再試試。”

專家本來要走,聽陳令名此言,不走了。冷著臉,準備看他的下一出。

陳令名端出已經煎好了的中藥,用水拔涼,快速給產婦喂下。約一小時後,病人發出了虛微的呻吟。

陳令名一心救人,得罪了權威,在鄉醫院一直幹到退休。他回家後繼續傳授中醫,還是隻開藥方不賣藥。他的後代和門人,只能靠務農維持生活,個個身強力壯。

一晃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醫火了起來。陳令名的一個孫子到縣城開診所,他違背祖訓開始賣藥材,生意很好。那天,一頭白髮的陳令名突然出現在縣城孫子的中醫店裡,用榆木柺棍一陣猛砸,把藥櫥的玻璃都打碎了。孫子急忙低頭認錯,心裡還納悶:老爺爺都這歲數了,哪兒來這麼大的力氣?

自此,陳氏一門,還是隻看病不賣藥。

陳令名活到102歲,無疾而終。當地報紙採訪他兒子,這位陳家傳人聽說很多山區醫療條件很差後,就把陳令名的快速治血崩的藥方,還有“獨參湯”秘方公之於世。雖是好事,但畢竟違背了祖訓,他回家看到老父的遺照,悄悄把那根榆木柺棍藏了起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婚姻證明
下一篇: 家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