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坑的變遷

[ 現代故事 ]

小村臭水坑地處偏遠,年輕人一撥接一撥地走出了小村,村裡的人越來越少,老人、婦女、兒童成了堅守“陣地”的骨幹了!這裡逐漸成了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第一書記李正軍被派到了這個村,他來到這裡一看,立刻傻眼了:這“臭水坑”真是名不虛傳啊!整個村子坐落在一個大坑裡,四面都是山,只有一條通向外面的路。一下大雨,到處都是積水,晴天一曬,臭氣熏天!這可不就是一個臭水坑嗎!李書記暗暗想:要想改變這裡的面貌,可真是難啊!但是,無論如何也要在任期內完成黨交給自己的任務——帶領群眾全面奔小康!

李書記到任後,第一個與他暢談的就是退休的老支書楊萬鬥。楊萬鬥長嘆一聲說:“李書記呀,咱這臭水坑可不臭啊,遍地都是寶,就是沒人識貨!可惜喲,不但沒人來,本村的人還都往外走……唉,咱這村啊,就是缺少投資,缺少宣傳啊……”

一席長談後,李書記心中似乎有了方向!沒事的時候,他就在山前山後轉個不停,似乎要把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裝進腦海裡。結果,越轉李書記心裡越焦急了:這裡山清水秀,自然的風光,不開發真是可惜了!可是,一沒資金,二沒名氣,怎樣才能把這裡開發出來,讓人民都富起來呢?李書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不久,小村突然傳來了一個喜訊——在小村的東山發現了一株神秘古榆。傳說,是全省壽命最長的古榆,國內都很罕見。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村,前來觀看老榆樹的人絡繹不絕。

很快,縣電視臺也得知了訊息,記者們扛著錄影機照了一上午,然後一則新聞萬曆年間生於萬木叢中,至今已生長600多年,是我縣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樹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很多人的眼睛亮了起來。這訊息使小村不平靜了,一撥一撥的人湧向小村,有好奇的,有欣賞的,有研究的,還有許願的……

一個月後,省城來了幾個人,是省作家協會來採風的,其中有個姓白的作家,看了古樹之後興奮不已,很快就根據古樹寫了一篇民間。

相傳,清乾隆皇帝東巡祭祖,途經此地,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他看到一棵怪異的榆樹傲立於一片荒草之中,足有四五丈高,樹冠如蓋,樹幹粗壯,虯枝盤曲,青翠碧綠,十分壯觀。於是,皇帝下馬近前避雨。

突然,他發現樹上盤有一蛇,長兩丈多,粗圍一尺有餘,身有鱗、甲,皇帝不覺得倒吸了一口冷氣,暗自道:“此物纏樹乃不祥之兆。”遂命人除之。侍衛們來到樹前,蛇已不見。乾隆細一思之,所見之物乃一龍也!再看這棵榆樹,越看樹冠越像華蓋,越看樹幹越像龍神,不禁脫口而出:“真樹中之神也!”話音剛落,風定雨停,烏雲散去,豔陽當空。從此,這棵大榆樹就成了“樹神”!

今天在臭水坑村頭,這棵老榆樹已歷經幾百年的風霜,依然枝繁葉茂,庇護著這裡的人民。

後來,這樹神的傳說越傳越神了,聽說過的人都想一睹樹神的風采,老人小孩都想到樹神前許個願。來小村的人越來越多了,於是一些人看到了商機——原來在村裡不能勞動,只能開小賣部的阿三一下子火得不得了,小賣部營業額大增;狗子看到遠來的客人沒飯吃,就在村裡開了家小飯店,眨眼就賺了好多錢。村裡人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專門為許願的人準備香火的,有專門為觀看古樹的人做嚮導的,還有的把自家院子騰出來,給開車來的遊客做停車場的……

外出打工的人紛紛回來了,在家裡他們就找到了致富的門路,誰還願意離家舍業地外出打工呢?

然而,事情往往是小村人無法預料的。不知是誰傳出的,說老榆樹能辟邪,把一塊樹皮或一段樹枝放在家中,就能夠祛病除穢,保一家平安。因此,來的人都要帶回一塊樹皮或一節樹枝。剛開始,人們沒有注意這件事,後來,人們發現老榆樹那亭亭如蓋的樹冠已經小了一大圈,被前來觀賞的人砍得亂七八糟;充滿褶皺的褐色樹皮也被人們無情地剝落,露出了一塊一塊的潔白的樹身。

一位回鄉的大學生髮現了這些,他知道,再這樣下去,老榆樹就會毀在這些人手裡了!他來到縣文物局反映情況。文物局立刻採取了有效措施,保住了古榆!這下,文物局無償為老樹做了個廣告,古榆更火了,城裡的人也都爭先恐後地來了,小村似乎人滿為患了!

省裡派來了一位古生物專家,專門研究了這棵古榆,最後得出結論:古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樣的榆樹,世上罕見,價值連城,無論從觀賞還是搞生物科研,意義都是無法估量的!

為了讓這棵古榆生存得更好,縣裡又請來了水利專家專門檢測了一下古榆所生長的山上的水文特徵。這一測不要緊,水利專家測出了這山上不但水源充沛,而且所含礦物質是別處的水所不具備的,有豐富的營養,還能夠抗衰老。這座山下,原來是一個地下湖!這一發現又轟動了全市,很快有人在山下打了一口井,沒想到這井水甘冽清純,竟是純天然礦泉水,不用任何加工就能飲用,而且具有養顏、抗衰老的功效!

老支書楊萬鬥手捧著這清冽的井水,兩眼流著熱淚激動地說:“這是香水泉的水呀!這香水泉又回來了!”

原來,傳說很早以前,這裡有一個泉,泉水甘冽,且香氣撲鼻,喝了這裡的水的人都很長壽,所以遠近的人們都來這裡取水喝。後來在這裡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村落,這就是臭水坑的雛形。但那時這裡不叫臭水坑,而是叫香水泉。直到解放前,日本鬼子進東北後,聽說這裡有這樣一眼香泉,就來取水,可是泉水流得太慢了,日本鬼子等不及了,就用大炮轟了起來。他們本想轟出個大洞,水會多些,可是沒想到這一轟把泉眼給轟沒了,香水泉就此消失了。慢慢地,小村裡的水質也變了,沒了香水泉,有些人就說,還叫什麼香水泉,還不如叫臭水坑呢!再加上這裡水流不暢,易存水,水一變質,還真像一個臭水坑。最後,這裡就被叫做臭水坑了!

老支書說完這段歷史,捧著水喝了兩口,然後高聲對著大家說:“香水泉回來了!香水泉回來了!以後我們村還叫香水泉!”

這些好訊息傳出去後,很快吸引了一些企業家。省裡來了一位企業家,相中了這裡獨特的風景,就和縣裡聯合開發老榆樹。在村裡開了個“樹神開發有限公司”,他們為村裡修了柏油路,給古榆修了圍欄,還請了一位著名書法家寫了“樹神”兩個大字,刻在一塊大石頭上,放在圍欄的門旁。在古榆的正西方,修了一個一千多平米的廣場,以供遊覽者觀看古榆。廣場上,村路兩旁都安上了路燈。本來小村附近原生態的景色就很宜人,再加上古榆的傳說,很快,這個小村就成了縣裡著名的景區。

不久又來了個外企,全面包裝了香水泉的礦泉水,投入巨資建起了“香水泉礦物質水研發有限責任公司”,並且和村裡協商,全村村民都以人頭的形式參股,年終可分紅利!“香水泉”牌礦泉水很快上市,供不應求!

加上政策的傾斜,小村似乎一夜間就步入了現代化。村民不再以種地為主了,有的開店做生意,有的給“樹神公司”和“礦物質水研發公司”打工。

兩年後,臭水坑村徹底改變了面貌,在有關政策指導下,全部土地被村裡的幾位年輕人聯合承包了,他們建起了一個大型“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耕種。規模化種植使農業產值大幅增收,集約化管理使這裡的農業生產上了一個新臺階!

由於企業家們的介入,村裡的資金積累迅速擴張,在原村址北二公里處,依山傍水蓋起了兩排別墅,全體村民都免費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村裡的道路四通八達,寬闊的公路一直延伸到省道上。在村口,一個漂亮的匾額高高懸掛著,上面寫著:香水泉村歡迎您!

“臭水坑”又變成了“香水泉”,村民們幸福在香水泉旁!小村因為這棵古榆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奔上了小康路!過去人們只把老榆樹當作是樹,現在他們把老榆樹真正當作了“神”!

一天晚上,第一書記李正軍和老支書楊萬鬥漫步在廣場上,李正軍自言自語:“好個樹神呀,它給我們帶來了福分!”老支書瞪了他一眼,說:“少瞎掰,屁個樹神,那是我爺爺在的時候我和他一起栽的,滿打滿算還不到60年!不知是誰把它弄成樹神了!”李書記狡黠地一笑:“是我給電視臺寫了封信!”“啊?你……那……省裡的專家?”“那是我老同學……”寬敞的廣場上,傳出了一老一少會心的哈哈大笑聲!

老支書說:“小李呀,你才是人們心中的神啊!”

李書記哈哈大笑:“老支書,是黨的惠民政策讓我變成了‘神’啊!要是沒有‘黨員幹部要想方設法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好政策,光有我的宣傳也無濟於事呀!”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夜壺泡茶
下一篇: 以校長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