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羅布泊

[ 現代故事 ]

李守江,1966年出生,山東人,教授級高階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新疆布倫口銅礦選礦車間技術負責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新疆地質勘查局經濟開發處工程師、企業管理處高階工程師,新疆三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部經理,新疆三維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新疆羅布泊鉀鹽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2016年7月,李守江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挺進無人區

1999年9月,李守江向單位領導提出,要到羅布泊去工作。那時,李守江33歲,已經在烏魯木齊當上了高階工程師,待遇優厚,家庭。他的這一請求,讓領導和身邊的親友都吃了一驚。誰不知道羅布泊是著名的無人區,去那裡能做什麼呢?

李守江說:“我要去圓一個夢。”

羅布泊位於新疆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無人區,20世紀90年代末,地質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鎂亞型含鉀滷水礦床,換句話說,這裡蘊藏著豐富的鉀鹽資源,可以做鉀肥。

鉀是農作物生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作為農業大國、人口大國的中國,當時70%的鉀肥要從國外進口,這種局面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可是,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百里無人區,風吹石頭跑”的地方,再多再好的鉀鹽,誰來開採?李守江的夢想,就是利用這裡的鉀鹽資源,生產出全世界最好的鉀肥,讓中國作物、中國農業挺起脊樑。為此,他一頭扎進了羅布泊,一去就是將近20年。

1999年年末,羅布泊北部搭起三頂帳篷,這是李守江和夥伴們在羅布泊的第一個家。

羅布泊冬天冷、夏天熱,一年有一百多天都颳著大風。李守江他們的帳篷、板房好幾次被吹上了天,大家只能躲進車裡避風,結果車窗被砸碎,車漆被啃光。吃飯的時候,只能咽,不敢嚼,因為風沙大,咬起來“咯咯”作響。羅布泊特別缺水,剛開始,生活用水要從幾百公里外的哈密運來,每噸成本幾百塊,洗澡連想都不敢想。

嚴寒酷熱,漫天風沙,極度缺水,滿地鹽殼,這些困難還可以克服,無法進入羅布泊核心區,才是李守江他們最頭疼的事。一份份申請報告送到了哈密、庫爾勒、烏魯木齊,回覆驚人一致:去北京,找有關部門批准,這裡不歸我們管。

一沒熟人、二沒門路的李守江趕赴北京,他要爭取在羅布泊腹地建廠的資格。那段時間,李守江成為十多個部委的常客,他把部委大院的位置、最佳的往返路線摸了個門清。每天早上,他興沖沖地出門,晚上心事重重地回來,熬夜再打報告。或許是被李守江的家國情懷和堅韌不拔感動了,有關部門終於批准了“羅鉀”到羅布泊腹地建廠的請求。

要“人”又要“財”

1999年起,董事會委任李守江為人才招聘團隊負責人。當時正值中國城鎮化程序高峰期,一批批人才從農村到城市,從西北到沿海,想逆流而行,把人才聚集到大西北的無人區白手創業,談何容易?

李守江腿跑細了,嘴磨薄了,逢人就講全球鉀肥局勢、中國鉀肥行業現狀和羅布泊鉀肥資源,號召有識之士為中國農業和中國人造福。有些人聽了,說:“都什麼年月了,還講這些?能不能來點實惠的?工資獎金多少?工作環境怎樣?”他們聽了李守江的回答,轉身就走。有些人一時衝動,來了羅布泊,可沒多久又走了。

不能怪這些人,因為當時的“羅鉀”資金緊張,待遇低得可憐。創業初期,“羅鉀”實施“六七八制”:普通工月薪六百元,高工七百元,高管八百元。

就是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的工作待遇,還是有一批人才被李守江感召而來,他們放棄了穩定工作、優厚待遇,來到了羅布泊。

剛畢業的大學生姚莫白也來了,這可是來羅布泊的第一個大學生,李守江格外興奮,誇讚小姚的名字起得有文化。姚莫白說:“我父親起的,提醒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好!”李守江伸出雙手,四隻手緊緊扣握。這一握,便再也沒有分開。姚莫白從技術員、車間主任、硫酸廠副廠長、廠長一直幹到總經理助理,而今,已經是“國投羅鉀”的副總經理。

有了人才好乾事,從帳篷到地窩子再到鹽塊房,從小試到中試再到工業試驗廠建成投產,“羅鉀”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但就在2004年年初,“羅鉀”準備將年產量從4萬噸擴大到8萬噸時,最初投資組建“羅鉀”的公司出了問題,“羅鉀”的資金鍊眼看就要斷裂。

李守江帶人去銀行貸款,求爺爺告奶奶,信貸員態度不好,卻是實話實說:“沒人看那麼遠,讓我們把錢投在無人區,那怎麼行!”

半年過去了,李守江和他的團隊跑了30多家銀行,始終沒有進展。就在李守江的夢想即將破碎的關鍵時候,救兵來了。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做過一次深入調研,得出的結論與李守江一樣:中國鉀肥嚴重缺乏,應該加大投資、生產力度。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先給“羅鉀”公司提供2000萬元流動資金,之後,國投集團又拿出了3。4億元,投進了羅布泊鉀肥專案。眼看羅布泊腹地重現生機,李守江忍不住流下了熱淚……

2008年11月,“國投羅鉀”年產120萬噸鉀肥專案順利建成,並一次性投料試車成功。“國投羅鉀”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創造了世界鹽湖開發史上的奇蹟。

優秀推銷員

企業生產進入平穩期之後,已經當上“國投羅鉀”總經理的李守江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銷售上。

“國投羅鉀”生產的硫酸鉀品質好,在市場上表現非常出色,贏得了客戶、農戶的一致好評。

一個種植山藥的農戶用了“國投羅鉀”生產的硫酸鉀後,種植的黃山藥每根都在1。7米以上,畝產超過12000斤,地裡還長出了一根2米多長的山藥。為表達謝意,他就把這根山藥送給了李守江。

在山東菏澤單縣,一位高個兒老漢知道李守江是賣鉀肥的,就開啟了話匣子:“我是種桃的,人家種的桃賣兩三塊,我的桃賣七八塊,我有秘密武器。”說著,他走進大棚取來一個寫著“羅布泊牌”鉀肥的袋子,說:“這就是我的秘密武器!”

經銷商指著李守江,說他就是“羅布泊牌”鉀肥企業的總經理,老漢搖頭說“不相信”。這時,經銷商提出要修改鉀肥袋子的版面,滿臉笑容的老漢一下變臉了,說:“可不能改!我每年買鉀肥,都要拿袋子仔細比對,差一點兒都不行,就認準你們的牌子。”李守江當即表態,要尊重使用者,不換包裝了。

2015年12月,有一天,李守江帶隊前往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曲江鎮館驛村開展羅布泊鉀肥質量現場調研。那天的雨下得大,地處丘陵地帶的雲南農村溝壑交錯,積水泥濘,行進困難。李守江走到了納志榮家的田邊,老納一時手足無措:眼前這位渾身被雨水淋溼、雙腳沾滿泥巴的外鄉人,竟是自己長期使用的鉀肥生產企業的老總?

李守江真誠地向老納徵求意見,老納也開啟了心扉:“我們這裡都是丘陵,家裡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裡種地的都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你們的鉀肥都是50公斤包裝的,我們真是背不動呀,施肥就更困難了……”

不久,老納就如願用上了小包裝的“羅布泊牌”硫酸鉀肥……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陌生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