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爺爺與欣奶奶

[ 現代故事 ]

“艾爺爺”和“欣奶奶”原名畢原鴻、毛怡,家住上海閔行區梅隴鎮,他們的名字“艾欣”諧音“愛心”,其善舉也完全符合愛心的詞義。

2007年正當兩位老人金婚時,接到噩耗,兒子畢明突發大面積心肌梗死,撒手人寰,年僅47歲。那一刻,兩名老人頓感天旋地轉。在那些日思夜想的日子裡,老夫妻想,兒子生前看到電視裡貧困山區的小朋友生活來是平等的,為什麼城裡孩子過得那麼幸福學習。”

無數個不眠之夜,兒子的心願一直在夫妻倆腦海裡盤旋。於是他們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幫兒子實現生前的遺願呢?他們在市六醫院的愛心捐款箱上,看到了上海慈善基金會的電話,他們想到兒子說過的捐建一所小學,便想:能不能用完成兒子遺願的方法,來實現對兒子的愛?於是,他們就撥通這個電話進行諮詢。

值得慶幸的是,時任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的馮國勤,聽到此事後非常感動和重視,親自趕到他們居住的春城小區。促膝交談後,這對老夫婦傷痛的眉頭舒展開來,決定把對兒子的愛轉化為對社會的大愛。

透過馮國勤的介紹,畢原鴻夫婦瞭解到,地處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柞水縣,由於土地貧瘠,當地人僅能維持溫飽。因山民居住非常分散,孩子們去學校讀書每天都要走很遠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氣更是危險重重,不少人家乾脆不讓孩子讀書,小小年紀就得幹農活。畢原鴻和老伴頗感震驚。尤其當了一輩子教師的毛奶奶,心疼得流下了眼淚。他們商量後決定,無償捐款幫他們建學校。

於是,兩位老人馬上將自己及畢明名下的房子賣掉,捐獻給基金會。遺憾的是,儘管他們的房子位於非常繁華的市中心,但由於當時受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上海樓市持續低迷,因他們賣房心切再加上房價低,30多平方米的一套住房才賣了69萬元。畢原鴻和老伴將其中的40萬元,透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建了柞水縣的一所小學。

2009年6月6日,揹負著大量“教育債”的柞水縣迎來一件大喜事,小嶺鎮“畢明愛心小學”落成,方圓幾十裡的山民奔走相告。這是一所功能完備的學校,除了操場、教室和教學裝置,還有學生食堂以及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原來,這所學校就是畢原鴻和毛怡夫婦以兒子的名義捐建的,該校還特意以畢明的名字命名。在老人現在居住的那套房子裡,有一張被放大了的照片特別珍貴。一座插著五星紅旗的樓房前,“畢明學校”幾個字很是顯眼。

每天,毛怡都會輕輕擦拭兒子的遺照和他說說話。媽媽最懂兒子的心思,生前他一直希望,讓農村的孩子也有機會接受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兒子的遺願,點燃了父母心中希望的燈,給了老人活下去的動力和紀念兒子的最好方式。尤其看到新學校寄來的照片裡,一大群孩子鮮花般的笑臉,兩位老人熱淚盈眶。他們說:“在我們晚年剩下的時光裡,要參加到慈善事業當中,好好地活下去,為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再做些事情!”

平時,兩位老人還應邀參加一些慈善募捐活動,積極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做演講報告等都是義務的,就連車費和吃飯等,都是自己掏腰包。但夫妻倆卻樂此不疲,因為能發揮餘熱為社會做貢獻,反而感到了自身價值,同時也從做慈善中找到了前行的動力。

2012年,畢原鴻夫婦又以兒子的名義設立教育專項基金,定向捐助兩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及貧困大學生就學。每次捐款,老人都自稱“艾爺爺”“欣奶奶”。如今,以畢明命名的希望學校第一批學生已經畢業。

畢原鴻和老伴失去了兒子,但還有嫡親外孫。在親友看來,今後,外孫能順理成章繼承外公外婆的財產。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因為老人覺得年輕人應該靠自己打拼買房娶妻,靠繼承長輩的財產生活,既會產生惰性也不光彩。所以,畢原鴻和毛怡又聯絡了閔行區公證處進行了遺囑公證,明確在他們去世後,將價值600多萬元的房產、存款和家裡的貴重傢俱等,全部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進行出售和拍賣,變現的慈善資金全部併入“閔行慈善畢明慈善基金”。訊息傳出,街坊四鄰和親友都為兩位老人的裸捐所感動。

鮮為人知的是,儘管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但畢原鴻、毛怡兩位老人的生活卻極為簡樸,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飯,每天就買些容易消化的小菜,熬點粥,所有花費能省則省。曾在畢原鴻家做過保姆的李阿姨說:“其實,畢老師和老伴挺喜歡喝鮮榨果汁,但他們卻捨不得買桃、梨、葡萄等,真的是省下每一分錢,來資助困難學生,夫妻倆的人品令人敬佩!”

2014年,畢原鴻老人出門時不慎摔了一跤,導致腿骨骨折,從此臥床不起。而老伴毛怡也因年事已高身患重症。閔行區政府請來了一位24小時服務的貼心保姆,專門照顧老人,為他做飯、擦身。老先生床頭放了一部電話,只要是他打來的電話,小區居委會幹部二話不說就會馬上趕過來。

2018年12月25日凌晨,“欣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5歲。遵照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剛開完追悼會,畢原鴻老人就安排人把存在毛怡名下的100萬元全部捐出來,再次存入“畢明慈善基金”中,用於幫助考上大學本科的貧困學生支付4年的學費。“雖然欣奶奶永遠離開了,但她和老伴的故事觸動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有人問今年88歲的畢原鴻:”為什麼不留點錢防老?“老先生說,他都活了一大把年紀,留太多的錢用處不大,對他來講,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質量和厚度。最重要的是能在生前和身後依然做點事。

2019年7月,畢原鴻和已故的老伴毛怡雙雙入選”中國好人榜“。他們的善舉,讓上海這座城市更顯溫情。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緣分
下一篇: 安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