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生鏽的“愛心剪”

[ 現代故事 ]

1、特殊求助

1989年的一個傍晚,在虹口區的俊發美髮廳中,青年理髮師殷仁俊一邊照顧生意,一邊同顧客們聊天,店堂裡不時地傳出笑聲。

正在此時,門外急匆匆地走進一箇中年婦女,殷仁俊見狀,忙上前招呼:“大姐,你先坐一會兒,前面還有兩個顧客。”

那位中年婦女連連擺手說:“哦,你就是殷師傅吧,我不是來理髮的,我是想請你幫忙。”

“請我幫忙?”

中年婦女忙表明了來意。她姓張,住在兩公里以外的一個小區。她的公公江老伯因為生病臥床許久,頭髮又長又亂,所以,她想請人幫忙打理一下,可是,跑了好幾家理髮店,都被打了回票。後來,她聽說殷師傅是位熱心人,手藝也很好,便想來詢問一下。

聽完張女士的講述後,殷仁俊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她的要求。

“那太好了。殷師傅,你的理髮費用是多少啊?”

“普通理髮5元。”

“那我給你20元上門服務費,你覺得可以嗎?”

殷仁俊聞言,微微一笑:“為病患老人理髮,我是不收費的。”他問張女士要了地址資訊,等到手裡的活一忙完,就趕了過去。

然而,當他來到張女士的家中,卻看到了不同尋常的一幕。原來,就在剛才,江老伯突然腹瀉,大便全拉在了床上,房中滿是異味。可張女士對此卻毫無怨言,她認真地為公公擦拭身子,非常盡心盡責。見到此景,殷仁俊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暗想: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張女士的孝行善舉卻恰恰證明,人間自有真情在!

此刻,他也顧不得許多,忙蹲下身子,為江老伯理起發來。理完髮後,殷仁俊謝絕了張女士的服務報酬,並向其承諾,自己每月都會上門免費服務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殷仁俊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社群裡有很多老人,因為腿腳不便沒法去理髮店理髮,如果我能定時上門服務,不是解決了他們的困難了嗎?

說幹就幹!幾天後,殷仁俊在名片上印下了“免費上門服務”的承諾,並分發給殘疾人和老年人,讓他們遇到困難就給他打電話。除了堅持為本社群老人上門理髮外,他每週還會安排時間去其他敬老院免費服務。沒想到,他這一干,就停不下來了。

1992年,殷仁俊結婚了。當妻子得知他的義舉後,有些不理解,畢竟養家不易,如果每週都去獻愛心,經濟損失實在太大了。殷仁俊告訴她,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感恩之情。他18歲就獨自離開江蘇老家來上海闖蕩,入行的第一天,他因為“手生”,幹活的時候非常拘謹。幸好,那天他遇見了一位慈祥的長者,他耐心地配合殷仁俊的工作,還積極地鼓勵他,讓他感到無比溫暖。後來,兩人成了忘年交,那位長者還幫助殷仁俊開了美髮店。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在上海立足,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幫助過我的‘貴人。現在,我有能力了,就應該多為社會做點事。”在殷仁俊感召下,妻子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不但接受了他的做法,還主動學習理髮技術,幫丈夫分憂解愁。

2、兼職學徒

殷仁俊獻愛心的事蹟,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大家都稱讚他是當代的“活雷鋒”。有不少年輕人還特地從外省趕來,向他拜師求藝。

對於收徒之事,殷仁俊一直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過,他給新徒弟立下了“三不”和“一必須”的規矩。“三不”即是不吸菸、不酗酒、不賭博,“一必須”就是希望徒弟要有奉獻精神,每月必須安排時間,同他一起去福利院、敬老院做愛心服務。

就這樣,在殷仁俊的倡議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他的愛心團隊中。多年來,他們組建的“大愛無疆”學雷鋒志願者團隊,一直在本市的敬老院、福利院和醫院中為老人們和殘障人士服務,幾乎每個月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殷仁俊萬萬沒料到,隨著自己的“愛心雪球”越滾越大,他還意外地收了一個“兼職學徒”。

有一次,殷仁俊去個體協會參加活動並做報告。休息期間,一位年輕人同他打招呼:“你就是殷師傅啊,久仰大名,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你的報道,我要向你學習。”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毒之吻
下一篇: 傻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