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那會兒,知青小王不會幹農活,在一次勞動中,不小心被石頭砸斷了幾根腳趾。傷好後,隊長把他帶到村裡唯一的剃頭匠劉師傅家裡拜師學藝,讓他學成後為村裡人服務。
小王當時還不到二十歲,人聰明,學得又認真,三五個月就青出於藍了。於是,他和師父劃分了服務範圍。一把剃刀、一把剪刀、一件剃頭圍脖,小王開了張。他嘴巴甜,能說會道,讓他理完髮,鄉親們心裡比頭上還舒坦。
其他村的人也明裡暗裡來找小王理髮。小王年輕,手腳麻利,幹活兒快,來者不拒。那些人過意不去,便常常塞幾個雞蛋、幾條小魚當理髮費用。小王的伙食得到改善,人健壯起來,帥氣起來,圍著他轉的年輕姑娘也多了起來。
正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劉師傅服務的人少,生產隊給的工分就少了。劉師傅老臉掛不住,又不好明說,只能背地裡嘆氣。
劉師傅的閨女小鳳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不知從哪裡找來一張照片,往小王手裡一塞,把胸前又粗又黑的大麻花辮往後一甩,惡狠狠地說:“你給我做這個髮型,做不出,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小王看一眼照片,照片中的女人穿著旗袍,劉海兒捲成好看的弧度,大波浪隨意地披在肩上。小王又看了一眼小鳳的藍布褂子,說:“別捲了,你的麻花辮真的挺好看。”
小鳳白了他一眼,說:“關你屁事,不會就明說!”
“這髮型不適合你,這是小媳婦才做的髮型。”小王只好說了實話。
“你!”十八歲的小鳳瞬間紅了臉,一跺腳,又丟下一個白眼,跑了。小王的目光被小鳳背後晃盪的麻花辮牽出老遠,好久也收不回來。
不久,農村包產到戶。小王在村部拾掇出一間房,開起理髮店。開店第一天,小王就把劉師傅接來,說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可劉師傅每天只給兩三個老人剃個光頭,其他的事,還是小王做。月底,小王仍然給劉師傅開幾塊錢工錢。來店裡理髮的鄉親們,都豎起拇指,誇小王厚道。
小王回了幾趟城,店裡的理髮傢什豐富起來,大波浪捲髮也開始在鄉村小媳婦們的頭上盪漾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小鳳每天來給父親和小王做飯,做完了,自己不吃,只呆坐著發愣。
這天,小王正給一個小媳婦做捲髮,又來一個急著剪頭髮的人。小王忙不過來,便看向小鳳,眼裡寫滿求助:“小鳳,幫個忙。”小鳳頓時發了慌:“我?我不會。”
小王笑了笑說:“捲髮簡單,我教你。”說完,他拿起一個捲髮圈,將一縷頭髮纏繞進去,然後用一根橡皮筋固定,又擠幾滴藥水。
小鳳站在旁邊,看小王示範了幾個,似乎也不難。小鳳上手一試,竟也像模像樣。從此,小王又多了個幫手。
半年後,小鳳給一個小媳婦做完捲髮,對小王說:“我也想做捲髮。”小王又說了遍“小媳婦才做捲髮”,話沒說完,小鳳“咔嚓”一聲,剪掉了胸前長長的麻花辮。
小王抓起麻花辮,一臉的惋惜。小鳳看著他,“撲哧”一聲笑了,說:“真是個傻瓜!”小王這才回過神來,“嘿嘿”傻樂了半天,忙動手幫小鳳做捲髮。
結婚那天,小鳳披著大波浪的捲髮,再戴上一朵大紅花,鵝蛋臉嬌豔如花。站在她身邊的小王,也同樣笑成了一朵花。村裡其他做捲髮的小媳婦不滿意了,都說小王偏心,給小鳳做的捲髮十里八鄉最好看。
小王只管咧著嘴笑,也不爭辯,心裡卻惦記著,珍藏在樟木箱子裡的麻花辮,又得抽空洗洗、曬曬了。